國學(xué)《霓裳羽衣舞》賞析
霓裳羽衣舞
【點睛之筆】
《霓裳羽衣舞》即《霓裳羽衣曲》,簡稱《霓裳》,是唐代的宮廷樂舞。
【經(jīng)典解讀】
《霓裳羽衣舞》是由唐玄宗作曲創(chuàng)制的。唐玄宗李隆基是歷史上有名的“風(fēng)流天子”,他精于音律,樂師的演奏一旦出現(xiàn)失誤,他能馬上察覺。此曲成于公元718~720年間,至于《霓裳羽衣舞》的來歷,則有多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認為,一次唐玄宗夢游月宮,看到仙女身穿五色羽服正在翩翩起舞,歌聲玄妙優(yōu)美,舞姿輕盈。他醒來之后,對夢中的情景還記得清清楚楚,便很想把夢中的樂曲記錄下來,但無論如何回憶,就是譜不全這首曲子。后來,唐玄宗來到三鄉(xiāng)驛(驛站名),幻覺中望見了女兒山(傳說中的仙山),頓時把在夢中聽到的舞曲全想起來了。他立即記錄下來,命令樂工排練《霓裳羽衣舞》。劉禹錫就有“三鄉(xiāng)陌上望仙山,歸作霓裳羽衣曲”的詩句。
第二種說法則出自《唐會要》的記載,754年,唐玄宗以太常刻石方式,更改了一些西域傳入的舞曲,此曲就是根據(jù)河西節(jié)度使楊敬述進獻的印度《婆羅門曲》改編而成。
第三種則綜合了以上兩種說法,認為此舞曲前半部分(散序)是玄宗幻覺中看到了傳說中的女兒山后悠然神往,回宮后根據(jù)幻想而作;后半部分(歌和破)則是吸收了《婆羅門曲》的音調(diào)而成。
白居易有首詩,對此曲的演唱作了詳盡的描述。按照白居易的說法,該舞曲共分三十六段,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分。《霓裳羽衣舞》是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但可惜的是已在安史之亂后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