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知音難覓——《高山流水》》賞析
知音難覓——《高山流水》
【點睛之筆】
《高山流水》也是中國的十大古曲之一,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鐘子期竟能領會到他描繪的是“志在乎高山”和“志在乎流水”。伯牙把鐘子期視為知音,鐘子期死后,伯牙摔琴絕弦,終身再沒有操琴。后多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
【經典解讀】
“高山流水”始見于《列子·湯問》,傳說伯牙善鼓琴,而鐘子期善聽音。伯牙所念之意,鐘子期必得之。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魏乎若泰山”。而志在流水,鐘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后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伯牙與鐘子期之間那種相知相交的知音之情,是這段佳話得以流傳的最直接原因。岳飛在《小重山》一詞中也有“知音少,弦斷有誰聽”的喟嘆,這也正是伯牙當時心境的準確反映。伯牙的絕琴明志,一者是作為對亡友的紀念,再者是為自己的絕學在當世再也無人能心領神會而表現出深深的苦悶和無奈。伯牙的琴曲曲高和寡,凡夫俗子自然難以領會其中精要,因此伯牙才會感到孤獨,發出知音難覓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