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文化國學經典解讀
德
『德』指內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倫,則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認為,『德』包括忠、孝、仁、義、溫良、恭敬、謙讓等。
在作為西周文化的重要內涵的『禮樂文明』中,『德』是核心。孔子當年之所以念念不忘『克己復禮』,就是因為以德為核心的西周之禮是儒家思想最為推崇的道德標準,而『厚德載物』仍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精神遺產。
49
【解讀】
“德”是涵蓋了誠信、仁義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疇。“德”的價值原則,被孔子發展為“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王道原則;被孟子發展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原則。“德”成為中國倫理的核心概念,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
【原文】
仲尼①曰:“德者,成和之修②也。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
——出自《莊子·德充符》
【注釋】
①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
②修:修養。
【譯文】
仲尼說:“德,乃是最純美的修養。德不著形跡,萬物自然親附而不肯離去。”
50
【解讀】
“德”,是一個人或社會好的內在的品格和價值觀。在作為西周文化的重要內涵的“禮樂文明”中,“德”是核心。“德”歸納為“勤樸古健、果義敢為、居安思危、善始善終”。這是對德的最好總結。
【原文】
善①者吾善②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③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出自《老子·四十九章》
【注釋】
①善:善良的人。
②善:善待。
③德:得到。
【譯文】
善良的,我看作善良,不善良的,我也看作善良,就得到人的向善。可信任的,我相信他,不可信任的,我也相信他,就能得到人的守信。
51
【解讀】
《大學》提出了“三綱領”“八條目”,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齊家、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內在聯系。
“八條目”的中心環節是修身,格物、致知是修身的外部途徑,正心、誠意是修身的內在前提,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修身的更高一個層次的自我實現,所以《大學》第一篇在末尾又寫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總體上來說,“三綱八條目”學說體現了中國古代思想家中儒家學派的對人的教育的根本思想,其充分肯定了人的社會屬性,強調人在社會中的作用和對人的教育,總結出了一個人的修養(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綜合素質)是成就事業大小的衡量標準,并且對一個人要成就如何的事業,走什么樣的方向提供崇高的指導。正是這種思想造就了中國后世知識分子“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處世哲學。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①于天下者,先治②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出自《禮記·大學》
【注釋】
①明明德:發揚、弘揚光明正大的德性。
②治:治理。
【譯文】
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國家;要治理好國家的人,要先安頓好自己的家。
52
【解讀】
在古人看來,耳聞、目見、心知、力行是認識事物的四個途徑,其中,“力行”(實踐)是最重要的。通過“力行”,一方面可以檢驗由前三種途徑所獲得的知識,另一方面可以促進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把握。
【原文】
不知則問,不能則學,雖能必讓,然后為德①。聞之不見,雖博必謬②;見之而不知,雖識不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
——出自《荀子·非十二子》
【注釋】
①德:道德或品行。
②謬:錯誤。
【譯文】
不知道就問,不會就去學,會的要有所謙讓,這樣就成就一個人的品德。聽說過但沒有親眼看到,雖然聽得很多,必定會有許多是錯誤的;見到了而不能理解,雖然記住了,必定會有許多是虛妄的;知道了而不去施行,雖然知識豐富,也必定會遇到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