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元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
顏元
寡欲以清心,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
——顏元
簡介
顏元(公元1635~1704年),字易直,又字渾然,自號習齋,河北博野人。顏元長期參加“耕田灌園”等農業勞動,后行醫、教書,終生不仕。其主要著作有《四存編》、《四書正誤》、《朱子語類評》、《習齋記余》等。他的學生李塨發展其學,世稱“顏李學派”。
人物小記
顏元的父親顏昶曾被蠡縣一位小官吏朱九祚收為養子。顏元生在朱家,原名朱邦良,后其父顏昶因與朱家失和,于明朝末年顏元四歲時,隨清兵逃往關外。其母王氏因夫杳無音訊,于顏元12歲時改嫁。顏元便同其養祖父母一起生活。養祖母去世,顏元代父居喪,行朱子“三日不含,朝夕哭”的家禮,饑餓哀哭幾至于死。
顏元8歲啟蒙,從學于吳持明。吳能騎、射、劍、戟,精戰守機宜,通醫術,又長術數。因此,顏元從小所受的教育就與眾不同。19歲,顏元又師從賈珍。賈珍主張以“實”為生活的準則,提倡“講實話,行實事”,這對于顏元后來的“實學”思想有很大的影響。同年,顏元中秀才,但不久“遂棄舉業”。20歲,顏元“究天象、地理及兵略”,此時朱家因訟中落,生活由顏元“耕田灌養”。21歲,顏元“閱《通鑒》,忘寢食”。此后他學醫,“學兵法,究戰守機宜,嘗徹夜不寐”,并且還學習技擊。24歲時,顏元開私塾教書,此后多賴開藥鋪行醫為生。
顏元的學術思想有一個變化發展過程。24歲時,他“深喜陸、王,手抄《要語》一冊”。26歲時,他始知程朱理學之學旨,34歲時他“因司周公之六德、六行、六藝,孔子之四教,正學;靜坐讀書,乃程朱王為禪學、俗學所浸淫,非正務也”。從此以后,顏元力主恢復堯舜周孔之道,猛烈抨擊程朱陸王學說,從原來篤信理學變成批判理學的杰出代表,學術思想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主要思想
顏元思想的最大特點是以“實學”來批評宋明理學的“虛文”。他認為朱、陸都背離了孔孟的精神,主張回到孔孟。
關于《大學》中的“格物”,朱熹訓“格”為“至”,將“格物致知”解釋為“即物而窮理”。王守仁則將“格”訓為“正”,“格物”即是以“正念頭”為入手的道德實踐活動。
顏元從實踐的角度解釋“格物”,認為“格物”即是“犯手實做其事”。顏元首先肯定知的對象物是客觀的,此為知之體,即質實、對象。人的感官和思維必須施加于對象物之上,才算發揮了功能、效用。其次,又肯定人具有潛在的認識能力,但人的這些能力也是在“玩東玩西”的摸索、考察的過程中培養起來的。最后,致知不能只停留在讀書、講問、思辨方面,而必須在感性實踐、親身實行之后才能致其知。
在他看來,儒學之于國計民生是有用之學,不能利國利民的空疏無用之學是曲學、異端。真儒即在士農工商等四民社會的各行各業中,體現在其功效上。他把義與利、道與功,也即儒家的道義與民眾的功力統一了起來,認為不謀利己功者是空寂、腐儒,而能斡旋乾坤、利濟蒼生的人才是圣賢。顏元重視學術對社會政治的作用,主張動的哲學,肯定自強不息、積極有為。他提倡“實學”,他所提倡的學習科目曰“實文”;學習方法曰“實學”、“實習”;所提倡的行為曰“實行”,所提倡的事功曰“實用”;所提倡的性體曰“實體”。他對博學的解釋是:“博學之,則兵、農、錢谷、水火、工虞、天文、地理,無不學也?!痹谥鞒终哪蠒簳r,他就開設了這些科目。
顏元堅持理氣合一論和人性之道德理性與自然之性的合一觀。顏元堅持孟子的性善論,認為性善,才、情、氣質亦善,并沒有把人之本性的善與人之才、情、氣質割裂開來;顏元重習行,而習行依賴于氣質,依賴氣、形、才、情。顏元認為,真正的儒家應該是體用一致,而不能割裂體用關系。他強調以“用”為軸心的體用不二論:“人皆知古來無無體之用,不知從來無無用之體。既為無用之體,則理亦虛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