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瑗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
胡瑗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
——胡瑗
簡介
胡瑗(公元993~1059年),字翼之,北宋學者,理學先驅,思想家和教育家。因世居陜西路安定堡,世稱安定先生。慶歷二年至嘉祐元年歷任太子中舍、光祿寺丞、天章閣侍講等。
人物小記
胡瑗在蘇州、湖州兩地辦學時采用了一種新的教學方法,稱作“蘇湖教法”,也叫“分齋教學法”。此種教法一改當時重辭賦的學風,注重經義和時務。他在校中設罝“經義”、“治事”兩齋,經義齋主修經學基本理論,治事齋主修農田、水利、軍事、天文、歷算等實學知識,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攝一事。范仲淹主政時期在興學時就采用這種辦法。宋仁宗慶歷中,朝廷興太學,“詔下蘇、湖取其法,著為令于太學”。
“蘇湖教法”的意義在于,它在中國教學制度發展史上第一次按照實際需要,在同一學校中分設經義齋和治事齋,進行分科教學。治民、治兵等實用學科被正式納入官學教學體系之中,取得了與儒家經學平起平坐的地位,并且開創了主修和輔修制度的先聲。分齋教學制度誕生之后,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四方之士,云集受業”,紛紛前往胡璦主持的湖州州學來求學,以至京師太學,也“取胡璦法以為法”,并且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主要思想
胡瑗精通儒家經術,“以圣賢自期許”,講“明體達用之學”。認為儒家的綱常名教是萬世不變的“體”,而儒家的詩書典籍是垂法后世的“文”;把“體”、“文”付諸實際,可以“潤澤斯民,歸于皇極”,達到民安國治、維護封建統治的目的,這是“用”。他的“明體達用之學”,對宋代理學有較大影響。
胡瑗講學分經義、治事二齋,治事包括講武、水利、算術、歷法等等,表現了重視經世致用的特點。宋仁宗慶歷中,朝廷興太學,“詔下蘇、湖取其法,著為令于太學”。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
胡瑗主持太學時,對于專攻經學、鉆研軍事、愛好文學等專業,以及重視節操義氣的學生,要求他們分別依賴群居進行講習。他自己也常召集他們議論學業,輔導他們認定道理。他這種讓學生“窮經以博古,治事以通經”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樂于信從,學有成效,為宋朝封建統治者培養了不少“博古通經”的人才。
胡瑗集教育理論、教育實踐和教學改革于一身,被王安石譽為“天下豪杰魁”。他的教育理論不僅示范于當時,而且也垂法于后世,在中國教育史上樹起了一座豐碑。
歐陽修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忘身。
——歐陽修
簡介
歐陽修(公元1007~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官至翰林學士,為北宋前期詞壇大家,傳世有汲古閣本《六一詞》。散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治史和文學批評也卓有建樹。
人物小記
一天,兩位青年學生拜訪大文學家歐陽修,向他學習寫文話的技巧。歐陽修對他倆說:“剛才外面大路上有一匹飛奔的馬,把躺在路邊的一條黃狗踏死了,你們也都看見了。我在想,用什么話才能把這件事很精煉地說出來呢?我還沒想好,你們也想想看?!?/p>
一個青年學生說:“這還不容易,不過二十字就能說明白。”他略加思索,說道:“烈馬正飛奔,黃犬臥通途,馬從犬身踏,犬死在通衢。”
另一位青年學生仔細思考了一下,提筆寫了十一個字:“有犬臥通衝,逸馬踏而過之?!?/p>
歐陽修笑著說:“二位的描述,字數都太多,是否可以這樣說?!庇谑翘峁P寫道:逸馬斃犬于道。笑問:“如何?”兩位青年人大為佩服,同聲說:“無可更改矣!”
主要思想
歐陽修歷經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40年的仕宦生涯,使他對北宋社會有比較全面的了解,對北宋制度的弊端也看得比較清楚。
歐陽修具有儒家思想,兼濟天下的志向使他長期保持著積極入世的態度。他生長于民間,關心現實,對社會存在的問題深感憂慮,他不僅用行動支持范仲淹等的新政,而且還有自己的改革主張:
第一,注重農耕,開源節流,他愛護百姓,減輕賦稅,使國富民安;
第二,改革科舉,選拔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
第三,認真考察官吏,以防吏冗官濫;
第四,改革擇將的辦法,鞏固邊防,抗御外侮。
另外,歐陽修在宋代理學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他是當時正在興起的理性主義思潮的真正倡導者與組織者。由于他的巨大影響和地位,以及他的培養、提攜、獎掖和拔擢,形成了一個以他為核心、由眾多知識分子組成的集團,在思想界掀起了巨大的波瀾。
歐陽修倡導以“理”為衡量一切是非、一切存在及價值的新的理性主義思潮。他將經典還原為先賢智慧所凝結的文化典籍,從而為懷疑經傳的思潮打開了大門。在懷疑經傳的同時,歐陽修提出了新的治經方法——“舍傳求經,務求簡明”。歐陽修治經之新路還在于追求義理,自由發揮。他對儒家經典苦心探賾,擺脫了傳統經學的束縛,做到隨義而發,重在經典之中所蘊含的義理,對六爻的闡釋,重在發揮其“物無不變”的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