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平遙古城》賞析
平遙古城
【點睛之筆】
平遙古城地處山西省的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時期(前827~前782),明代洪武三年(1370)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它與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làng)中、云南麗江、安徽歙(shè)縣并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獲得成功的古縣城。
【經(jīng)典解讀】
平遙古稱“古陶”,明朝初年,為了防御外族南擾,始建城墻。平遙有三寶,古城墻便是其一。洪武三年(1370),在舊墻垣基礎上重建擴修城墻,并全面包磚。以后又在景德、正德、嘉靖、隆慶和萬歷各代進行過十次的補修和修葺,更新城樓,增設敵臺。康熙四十三年(1704),因為皇帝西巡路經(jīng)平遙,所以筑了四面大城樓,從而使得其城池更加壯觀。平遙城墻總周長6163米,墻高約12米,把面積約2.25平方千米的平遙一隔為兩個風格迥異的部分。城墻以內(nèi)的街道、鋪面、市樓保留明清形制;城墻以外的被稱為新城。平遙城墻經(jīng)歷了600余年的風雨滄桑,至今風韻猶存。這是一座古代與現(xiàn)代建筑各成一體、相互交錯、令人遐思不已的古城。
鎮(zhèn)國寺是平遙古城的第二寶。該寺的萬佛殿建于五代,即公元10世紀時期。它目前是中國排名第三的古老木結構建筑,已有千余年的歷史,殿內(nèi)五代時期的彩塑更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藝術珍品。
古城的第三寶是位于城西南的雙林寺,該寺修建于公元571年。寺內(nèi)十余座大殿內(nèi)保存有從元代至明代,公元13~17世紀的彩塑造像達2000余尊,被人們譽為“彩塑藝術的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