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的味》鄧微散文賞析
在我的心里,通道如同第二故鄉(xiāng),感覺是貼在骨頭上的。
那時我還在讀大三,暑假通道同學邀我們?nèi)マk復習班,后來又多辦了幾個。學生有小學、初中各個年級的,有英語班、數(shù)學班、作文班。白天教學生,只幾節(jié)課,有很多時間游山玩水。本來是來玩的嘛,一群少男少女,精神勃發(fā),太適合滿山撒野。
通道有條河,在城中穿過,叫雙江。我們在民中辦班。民中就在河邊上,從熱鬧的街上穿過,走到盡頭,過風情濃郁的獨蓉橋,幾步就到學校了。
那是陽光灑滿發(fā)梢的日子。下午沒課,大家相約去游泳。是在雙江河里游。當?shù)厝思s定俗成,男人在下游,女人在上游,河邊有換衣服的簡易棚子。幾個女生都不會,物理系兩個男生教我們。二男三女,我率先學會,只幾分鐘就能浮起來,驕傲得在水里顯擺。勤奮學習吧你們,笨天鵝。他們根本不看,我獨自高興,獨樂樂。清澈的河水包裹全身,與我嬉戲,頭上腳上親昵不已。從未如此全身心沉溺于水,從不知道水有如此貼心。你劃開,它讓路;你拍打,它跳躍;你一把擁抱了它,它會化在你的懷里,流進心,流進生命,流到人生很深處。二男二女教學一下午,還是浮不起,有個女同學竟然學了三個下午都沒會。我是文體活躍分子,她們都是體育不及格的嬌小姐,正常咯,笨坨。若干年后,男生說:像秤砣,死死壓在我手臂上,酸了好多天。三天都學不會,故意的咯。然后一串回味深長的哈哈。故意的?原來最笨的其實只有我一個哦。小女生,N年前就套路深,哇哈哈。
年少正談一場戀愛。男友跋山涉水找到通道來看我,耍個小性子不理他,在風雨橋上忸怩半天。月色皎潔,清風徐來,夜像一襲長裙的女子,朦朧靜躺在雙江河上。風雨橋本來就是聯(lián)通外界的紐帶,更是通達心靈的密碼。侗族男女談愛沒那么遮掩,直接在風雨橋上拉手唱歌擁抱,還把情話說得很大,聽不懂侗話,但那調(diào)皮的撒嬌、甜蜜的溫柔是懂的啊。這場景,明擺是煲熬愛情的節(jié)奏,我的“生氣”肯定被秒殺。抱著風雨橋上的廊柱,悄悄跟亙古流淌的河水說:你幫我監(jiān)督啊,讓他永遠對我好。
最盼望的當然是去同學家蹭飯。那時的大學生都是餓老鬼,比照現(xiàn)在的月光族,我們是腹空族,打牙祭就是最最奢侈的事。同學說,周六去我家吧,給你們吃侗家“酸肉”。哇,吃肉啊,想想就口水一地。周六怎么老是不到。
有次,男生背地里說我們寢室“氣味難聞”,那樣子,是說我們不愛衛(wèi)生。其實是寒假回來,通道同學帶了好多酸菜來吃。侗家人嗜酸成癖,有“侗不離酸”之說:酸肉﹑酸魚、酸鴨肉﹑酸蝦子﹑酸黃瓜﹑酸豆角,什么都可以做成酸菜,四季都腌酸。三月青菜熟了,腌鹽菜;夏收殺鴨鵝打牙祭,腌鴨鵝;八月田魚肥,腌肥魚;春節(jié)殺年豬,腌豬肉。
當時只顧著吃,沒在意同學媽媽的話。今天寫稿,特意揪住同學問半天。酸肉,侗稱nans,wuld,冬季制作最佳。鮮嫩的腰方肉,割成一段一段,洗凈瀝干抹鹽。根據(jù)各自口味抹上調(diào)料,糯米飯、甜酒糟、炒黃豆粉、辣椒粉等。一般用木桶腌制,也有的用壇子。底層用糯飯或糊糯作槽,每鋪一層加一層槽,用竹葉、毛桐闊葉或棕片蓋一層,最后灑上些度數(shù)較高的白酒。加木蓋,搬個大石頭壓緊,或進壇密封,發(fā)酵發(fā)酸。一年以后拿出來切片裝碗,一道地道的侗族“腌肉”上桌了。色澤鮮潤,亦酸亦咸,直接享用。
啊?吃生肉啊?開始很怕吃,但意志哪扛得住饞蟲,豈有路遇風景不流連駐足的?何況稍作猶豫就要坐失良機!眼看桌上風卷殘云,趕快下箸,挽留那稍縱即逝的紅霞一朵,埋在我的胃里。唇齒間味蕾綻放,開出這多年不謝的花來。
同學說酸魚更是“侗家菜”珍品,腌制工藝與酸肉相似。魚肉紅潤,酸咸可口,香氣襲人。酸魚常常一腌三五年,有的甚至一二十年,是招待上賓或遇紅白喜事時方可嘗到的美味佳肴。“家里沒酸魚了,一個孤兒考起大學,寨子里為他辦合攏飯,吃完了。下次做酸魚,我要媽媽留一條,不管你們哪年來,都留著。”
那就吃新鮮魚咯。魚在水田里養(yǎng)著,吃魚得把水放干。水放一半時,一尾尾草魚滾胖的,袒胸露背,一扭一扭。刺溜一滑翻船了,蹭得滿身泥。邊魚身子輕,沒趴穩(wěn),白肚皮在泥上煸過來煸過去。小時候我跟姐姐打架,我把她掀翻在水田里,她當時就是這樣子的,滑稽極了。稻谷黃燦燦的像士兵站在周圍,田埂上青草茂盛,偶爾有幾朵小黃菊小藍菊探出頭,嬉笑著看眼前的人魚大戰(zhàn)。牧歸的老人悠閑走過,嘻嘻笑道:好肥啊。隨手一揚鞭,趕著牛回家吃晚飯,夕陽照得他的半邊臉通亮。魚群在花樣滑冰,盡情翻舞,這個時候是最有活力和富于三維視覺的。沒見畫家們畫過水半干魚半露的場景?他們沒見過嗎?遠山近景,生動而豐富。
那是一幅畫。木樓依山而建,在青山里。縱橫的溝壑里一塊塊田地,種著水稻或者芋頭,也有蔬菜。還有荷花粉粉,荷葉田田,像牛乳中洗過一樣,翠綠翠綠,特別干凈。
侗族木樓,紅爐火旺,秉月夜話。正是暢談人生時節(jié),端飯碗蹲的坐的,門檻上地坪里,就著門前清澈的流水和三五株隨意斜出的樹枝,吃飯成了最享受的事,邊吃邊神侃。幻想偉人“三個半朋友”的佳話,由此說到詩詞,有中流擊水的豪情,也有嫦娥廣袖的繾綣。也不用去這個那個景點,處處都是景,年輕就是點。一切,那么那么好。
如今青春早已遠逝,那個暑假的記憶卻一直蟄伏在內(nèi)心深處,一天比一天凸顯。或許因為青春,或許因為愛情,或許因為酸魚。但肯定的,因為通道:景色,美食,人情。當這樣的渴望如夏日的香樟郁郁蔥蔥,我想:是得回去一趟了。
當時的男友現(xiàn)在的老公帶著我,邀約幾個同學,重游通道。不啊,我是來會故人,幾十年前,雙江就是我可以說悄悄話的好友。
第一站到的萬佛山。老奶奶在自家門口隨意擺著一個背簍,我們以為老人在歇氣,搭訕一句。老人張著沒有牙齒的扁嘴笑,說著伸出兩個指頭。同學跑過來翻譯,才知老人九十歲了,做點小買賣,黃瓜兩塊一根。九十歲!做買賣!那還用說,幾根自家種的黃瓜被搶購一空。大家爭相跟老人合影,老人肯定見慣了這陣勢,忙著手上的活計,讓你們拍。再轉(zhuǎn)幾步一個古井,搭了亭子,搖手上吊著小木桶,趕快打水洗黃瓜。亭子的長木板凳上哆來咪發(fā)一溜擺著四個大小不一的竹水瓢,大家猜是干嘛用的,我說:“給過路人舀水喝的。”侗族人會在門樓上掛草鞋給過路人穿,在古井里放草結(jié)告訴過路人可以喝。那這些水瓢,肯定是提供給人喝水的咯。
這里房子都用杉木搭建,用青瓦或杉樹皮蓋頂。一層放雜物,二層住人,三層作倉庫或客房。二層有欄桿,空敞通風,婦女凌空遠眺,追紅云思日月,或者飛針走線繡花做女紅。也是青年男女談情對歌的“歌堂”。人口越來越多,房子就建到了山上,叫三進堂,又叫牙上寨。早晨第一縷陽光從山那邊升起,正好照在牙上,牙上的房子層層疊疊往上走,像布達拉宮一樣。遠看更像盛開的碎菊。有的離群索居,有的相映成趣;有的花團簇簇,既散落又緊致。蜿蜒的山路就是花莖。最頂端那朵是個高臺,蓋了茅棚,四周有長條板凳。這是公共場所,各種信息交流中心。通道旅游慢慢火熱,名聲遠播,這里更成了村民與外界交流的集中地。運氣好有蕨粑、干筍、糍粑、野生香菇等農(nóng)產(chǎn)品買,數(shù)量很少,村民吃不完或者省出來賣點錢的。當然有幾個新鮮的西瓜,太陽底下爬半天嗓子早冒煙了,買一個切開來,沁甜的,口水和瓜汁流一地。
坪坦當然要看。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國家預備名單都入圍了。村子漂亮,干凈整潔。吊腳樓用桐油漆得發(fā)亮,大氣厚重,古色古香。看得出這是被政府修葺過的村寨。據(jù)說這個村有兩百多棟侗家吊腳樓。清澈的河流纏繞在村邊,屋檐下大塊青石板,侗家村民圍坐著開心聊天。面對青山,心向河流,也不管你來了他去了,他們在自己的世界里悠然活著。世外桃源原來就是這樣子的。吊腳樓的窗隔、房檐各處,是各種精心木雕。河水潺潺,游魚細石,游人們哦嚯喧天迫不及待加入孩子們的嬉戲,玩水、打水仗,爽心極了。
古樸的單孔風雨橋,伸臂懸梁式木構(gòu)架廊橋,杉木板橋面。橋廊有十一廊間,東頭置有風火墻。橋頭石碑說:普濟橋,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采用侗族建筑傳統(tǒng)工藝“抱柱夾枋固結(jié)法”建造。當?shù)厝苏f,坪坦村是湘桂邊界古商道上的重要驛站,山外的“洋貨”由洞庭、沅水船運過來,逆流而上。千里水運到這里打止了,改為力夫肩挑運往桂北。坪坦古寨當時是一個有名的商貿(mào)物資集散碼頭,水運繁忙,侗族工匠選擇這種建橋工藝,為的是不影響船只通行。
又看了幾處古水井、鼓樓、寨門、古石板道,好多棵古樹,竟然還有古孔廟、古城隍廟、李王廟遺址、雷祖廟遺址等古跡,越看越覺得來得值。抬腳走進一個安靜的吊腳樓里,幾個侗家媳婦在織布。花紋有芙蓉、牡丹、鴛鴦、樓閣等,圖案大方,結(jié)構(gòu)嚴謹。織布的侗妹說了侗布的N多好,可以用做衣裙、巾被、門簾、背包、胸巾、枕頭。我看它色澤艷麗,風格濃艷粗獷,確實心動。同學又來勁了,許愿說以后給我寄一塊家里織的侗錦。這次吸取“酸肉”的教訓,下樓后趕快手機百度“侗錦”。史書記載,侗錦“用木棉線染成五色織之,質(zhì)粗有文彩,亦有花木禽獸各樣,精者凍之水不敗,漬之油不污”。侗族的衣料多為自織自染的“侗布”,結(jié)實耐用。其印染工序繁多:用靛藍染三四道變藍色;將藍色布用柿子皮、猴粟皮、朱砂根塊,搗爛擠汁染成青色;又用靛藍加染多次,使布透青而帶紅;最后用牛皮熬膠漿染一遍,使布質(zhì)硬挺不褪色。
木樓的墻上、窗戶、幾案各處用不同圖案的侗錦裝飾,民族的,又是藝術的,很有味道。不顯眼的小房間里,主人在倒騰相機。帥氣的哥,他是畫家,金發(fā)童顏,來自意大利。好狐疑,什么樣的吸引才能把一個遙遠國度的青年拉來,翻山越嶺來到這個偏僻寂靜的小寨,停駐,留守?或許這些古跡、自然、人情、風味,成了畫泥,把遠方客人的心和在一起。
皇都村名氣太大不得不去咯。古夜郎國天子路過此地,被濃郁的民族風情吸引,建“皇都”城。皇都侗文化村歷史悠久,民風民俗最為完整亮麗。普修橋承載風雨,見證歷史,聯(lián)通外界。進村要對歌和喝酒,我們事先推薦能唱幾首歌的“燈泡”兄打頭陣。村口一排盛裝的漢子抬著粗長的竹竿“攔”住去路,我們和游人走近,立馬有漢子放歌過來,竹竿哥自然都是他的強大的拉拉隊。三首歌過后,我們成功沖關,進入寨子。可是后面有陣容更大的侗女梯隊,呈三角形陣勢,春面桃花,個個容顏煥發(fā)。女漢子們端酒過來,吹著蘆笙,翩翩起舞。這是二道門,乖乖喝下一大碗濃香水酒。這,是侗家迎接貴賓的一種最隆重的禮儀。
皇都村中有大片平地,進行過精心修整與裝飾,有舞臺,有長凳。閑時是村子里的重要公共場所,游人來了劈作演出場。今天這里肯定有一場大型演出。村民們陸陸續(xù)續(xù)來到,滿帶笑容,端著提著各種做好的菜和酒。哦,合攏宴!小長桌,六人或者四人一桌,每桌一個客人。主人們會不斷給客人敬酒,客人可以從這個桌吃到那個桌,一路吃過去,每桌的菜都不一樣。每戶都會把自己家里最好最特別的菜貢獻出來,有的村民還花很大精力特意去弄個好菜招待遠方的客人。我桌上的大哥帶了一個牙簽螺絲,我姑且這么叫吧,反正小得跟牙簽一樣,是他昨天花半天時間撈的。
敬酒是個熱鬧的環(huán)節(jié)。侗家哥哥給女客人敬酒,妹妹給男客人敬酒。敬著敬著,一堆妹妹圍著一個男客人敬,你一碗我一碗,編著借口敬酒,引來圍觀者眾。一撥一撥的人加入到敬酒行列,起哄的,拍照的,歡樂無比。突然風向轉(zhuǎn)變,起哄的男客人被妹妹抓住敬酒,或者女客人被侗家哥哥抓住敬酒,一個沸騰漩渦沸騰出更多的漩渦。
月色高了,夜還靜不下,表演開始了。剛才做菜的阿嬸上臺吹蘆笙,牙簽螺絲哥哥在劃船,敬酒的侗家哥哥妹妹們,全都變成了演員。表演本色而專業(yè),最是讓我感慨。我們漢民族的農(nóng)村,農(nóng)民種地、打工,安靜地生活。這些侗族的農(nóng)民們,能歌善舞,角色轉(zhuǎn)換自然,生活跳動婉轉(zhuǎn)。
回來在路邊吃的農(nóng)家菜。木板小屋,面對青山。夕陽在山頂晃著,披一件金燦燦的華衣,等我的歸期。逗留多天了,總有歡愉,總有驚喜。同學很客氣,安排一桌菜,新鮮清爽,都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菜不細表,筷子得說一句。竹筷子特別長,比普通筷子長幾厘米,也粗壯些。我問老板,為什么這樣,他說:“不知道,給別人夾菜方便吧。”哈哈,難道這真是那個天堂的故事原型嗎,長筷子互相夾菜給別人?特意問老板要雙筷子帶回家作紀念,有時興起,跟老公拿長筷子給對方夾菜,又是一樂。
沿途到處買農(nóng)家菜。小南瓜拳頭大,淺淺綠,像剛涉世的兒童。買幾個,舍不得吃,供在家里當裝飾。黃瓜也是小小的、嫩嫩的,錢還沒付,同伴們擦擦就開吃,清香縈繞。上車竟然有茶油,同學委托當?shù)嘏笥奄I的,侗族茶油也是一絕。“回去吃一年半載的茶油,讓你記得通道的味!喜歡再回來。”
確是歡喜與回味。朋友讓推薦休閑旅游好去處,總會把通道列入其中,唇口之間,就是“再回去”了一次。那山,那水,那木樓。那風情。是一幅畫,掛在心口上。鮮活,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