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特瑪托夫,欽
【介紹】:
蘇聯吉爾吉斯作家。生于吉爾吉斯基洛夫州舍克爾村。用俄文與吉爾吉斯文寫作。他的父親是吉爾吉斯第一代黨員,一九三七年被鎮壓,在衛國戰爭中年僅十四歲的艾特瑪托夫就擔任了村蘇維埃秘書的工作,也作過稅收員、拖拉機隊的記工員。一九五三年畢業于吉爾吉斯農學院,畢業后在吉爾吉斯畜牧研究所實驗場工作。艾特瑪托夫于一九五二年發表作品。一九五六年進高爾基文學院深造。一九五八年發表中篇小說《查密莉婭》,使他獲得了國內外聲譽。這部描寫吉爾吉斯婦女追求真正的愛情生活的作品被稱作世界上最優秀的描寫愛情生活的作品之一,被譯成多種外國文字。這部小說與《我的包著紅頭巾的小白楊》(1961)、《駱駝眼》(1962)、《第一位教師》(1962),集成《草原和群山》一集,于一九六三年獲列寧文學獎金。這組作品的共同主題是歌頌愛情、友誼和獻身精神。一九六六年發表的小說《別了,古里薩雷!》揭示了現實生活中善與惡的斗爭,歌頌了半擬人化的老馬古利薩雷和它的主人塔納巴依的富有才干、勤勉向上、尊重人、充滿信心等優秀品格。在中篇小說《白輪船》(1970,后改編成同名電影,獲第九屆蘇聯電影節大獎)里,作家把民族神話傳說和現實生活交織在一起,揭示從古至今,邪惡凌善,蠻強欺弱一直是人類的一大弊端,作家企圖通過殘暴欺壓善良來激起人們對惡的仇恨。同時指出保護正義和善良是一個多么艱難的斗爭。一九七七年艾特瑪托夫發表了《花狗崖》,小說完全采取了民間故事的形式寫了尼福赫人(舊稱基里亞克人)為了綿延種族,老一代甘愿作自我犧牲的傳說。這篇小說歌頌了利他主義精神。他的小說還有《母親——大地》(1963)、《一日長于百年》(1980)。后者是作家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這部作品體現了反映現實生活的多樣性,充滿了深刻的哲理的思考,規模宏大。小說采取多層次的結構,貫穿了現實生活、民間傳說、科學幻想情節,并以現實生活情節中鐵路工人葉吉蓋安葬老友卡贊加普的一天的回憶為主要線索,回憶了時代的巨變,聯想到人間的滄桑,對個人崇拜在人民心頭的創傷作了充分揭示。作家本人曾說:“我想通過主人公的平凡無奇的生涯和謙遜的世界觀訴說我們現代性的規模……盡力寫出自己的主人公同自己的國家、同全世界和宇宙的聯系。”艾特瑪托夫在一九八六年發表了對人類未來進行哲理思索的長篇小說《斷頭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