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1906)
高爾基的代表作,也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奠基作。這部作品以索爾莫夫工人革命運動為素材,展現了無產階級革命時期工人階級斗爭的壯麗圖景。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工人階級的典型形象——巴威爾·符拉索夫和他的母親彼拉蓋雅·尼洛芙娜的形象,還成功地塑造了農民革命者、革命知識分子和烏克蘭革命者的形象。作品首先揭示了巴威爾的父輩在無產階級革命沒有展開的年代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渾渾噩噩地度過了自己悲慘的一生。開始,巴威爾沒有接觸革命,他幾乎重復父輩的命運。但是,在無產階級革命的年代,使他有條件接觸馬克思主義,他從革命知識分子那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走上革命道路。在革命斗爭中,他從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中迅速成長為一名先進的無產階級戰士,革命運動的領導者。尼洛芙娜作為一個普通的俄羅斯婦女,身受政權、神權、夫權的重重壓迫,怯懦、膽怯,對革命一無所知,由于巴威爾及其他革命者的影響,革命斗爭的鍛煉,她也成長起來,成為一名自覺的無產階級戰士。作品通過母親尼洛芙娜的形象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覺醒和成長過程以及馬克思主義對人的巨大的改造作用,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和工農運動相結合是俄國無產階級革命的必由之路。作品還通過巴威爾、尼洛芙娜和其他革命者同農民革命者雷賓等人的聯系,指出了工農聯盟的重要性,只有工農聯盟,俄羅斯各民族大團結,用革命的暴力摧毀反革命暴力,無產階級才能奪取政權;同時作品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無產階級必然勝利的客觀規律;歌頌了革命者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這部劃時代的作品因為是應革命斗爭需要而產生的,俄國無產階級和廣大群眾會從這部作品里總結一九〇五年革命失敗的教訓,也會認清以什么方式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也是布爾什維克黨內路線斗爭的教科書。為此,列寧指出:“很多工人不自覺地、自發地參加了革命運動,現在他們讀一讀《母親》,對自己會有很大益處。這是一本非常及時的書。”同時《母親》以鮮明的無產階級黨性、以革命的辯證法反映生活、以嶄新的藝術手法塑造了無產階級英雄人物而成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奠基作。這部作品在藝術上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尤其在典型化上十分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