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一只流浪狗》龐儉克散文賞析
白先勇有一篇散文《小黃兒》,寫他年輕時在臺南上學時,在學校附近租房子住。房東是個賭徒,從鄰居家領養了一只小狗。先勇看到小狗經常受到主人虐待,缺吃少喝,便時常從市場給它帶回一些吃的。久而久之,小狗長大了,它把先勇當作主人。有一次先勇患病臥床,孤苦伶仃,小黃兒守候在他的床前,讓離家讀書的先勇感動不已。其后不久,先勇聽說房東要宰殺小黃兒燉肉吃,先勇苦勸房東不果,繼而要掏錢買下小黃兒,房東也不答應。眼看著好朋友小黃兒任人宰割,成為盤中餐,先勇心如刀絞,他搬出了這家人家,并發誓再也不想見到這個房東。
這篇真情實感、樸實無華的文字讓我過目不忘,從此對流浪狗多了一份心思。
記得有一次騎自行車到地鐵站時,正巧一位年輕女人也剛到地鐵站,在她停放電動車時,自行車管理員飼養的一條小母狗,沖著她搖頭擺尾,還前腿離地站立起來向她示好。她停好車,從車頭行李筐里拿出一袋食物,打開來擱在地上讓狗狗吃。她一邊看著狗狗大口大口吃東西,一邊對看守自行車的一對老夫妻說,狗狗剛生娃,要多給它喂雞肝鴨肝,補補身子。從老夫妻的回話中,我得知這位年輕女人喂食這只小母狗,已經有一段時間了。
那一幕至今還歷歷在目。
我所居住的小區大門外,沿街是一溜商鋪。不知從何時起,一條黃色的本地土狗,經常出現在一家房地產中介店鋪門口,時而蹲著,時而趴著。開始我也不太留意,來來往往的多了,路過時總免不了看看那家店鋪,瞅瞅那狗在不在。有一次路過店鋪,忍不住向店員打聽這只狗狗的來歷,店員回答說是流浪狗。聽店員這么一說,我心里咯噔了一下。
在經歷了多次的回頭之后,我試圖尋找機會接近這條流浪狗。此后路過那家店鋪,我停下腳步,看看它在不在店鋪里,如果在,我會在外面盯著它看。如果它在店鋪外,我會在離它一兩米的地方停下,靜靜地看著它。狗狗覺得我在看它,會時不時抬頭看看我,它一副歷經滄桑的模樣,看人的眼神很溫和,還有些許的疑問和好奇。有時我會叫喚它,嘴里發出嚼食的聲音,它會尋聲望過來,那目光依然是溫順的。
前兩天,妻子做燒鴨腿,她在一邊忙著微信刷屏,不曾想鍋里的一些鴨腿燒焦了。她說處理處理,把焦糊的地方刮去,鴨腿還能吃。晚飯后我出門遛彎,念及那條流浪狗,大冬天的,吃點肉,也能給它增加熱量,于是向妻子提出來,干脆把擱冰箱里的燒鴨腿全給狗狗吃了。妻子回話說,都帶給它吧,一條小母狗,也挺不容易的。沒想到那么巧,我騎著自行車,剛繞過小區的圓盤,就看見那條流浪狗從地下停車場里跑出來。我便下車來,順手提起裝著燒鴨腿的塑料食品袋,朝它揚揚,嘴里還發出嚼食的聲音。它停下腳步,好奇地注視著我,目光很專注。我示意它跟我走。于是再騎上車,沒走幾步,回頭看看,沒看見它,我又下車,回頭一看,它正跟在自行車后呢。我便推著自行車,到了小區大門外的店鋪旁。我對店鋪的業務員說,家里做了燒鴨腿,有的鴨腿燒焦了,我家把燒焦的地方處理過了,吃了一些,吃不完的拿來給狗狗吃,說完我把食品袋打開,喚它過來。它踏著碎步跑上前來,伸出鼻子聞了聞,又抬頭看看我。我心想,它這一看,十有八九是記住我了。這正是我希望的。我放下食品袋,退到一邊。它并不著急吃,而是回頭看了看我,又抬頭看了看站在店門外吸煙的業務員,然后才把食品袋里的鴨腿一塊塊叼出來吃。
看著狗狗美滋滋享用燒鴨腿的吃相,我心里涌上一股暖流。人狗相處,給予對方的都是溫情。尤其是流浪狗,經歷過被遺棄,為溫飽四處流浪,飽受驚嚇,甚至追殺,來自人世間的關愛應該是很溫暖的。
風來雨去的,小狗狗住哪里呢?北京最寒冷的那幾天,有一次我看到它從地下車庫跑出來。想必它是在那里過冬呀?地下車庫冬暖夏涼,小狗狗挺聰明,會選地方。有一次,我問一位女店員,小狗狗住哪里,她說,店里的員工晚上下班時,會用電摩帶著它回到租住的屋里,他們用棉被為它做了一個窩。聽她這樣一說,我心里暖乎乎的。這店里的員工有愛心啊。我祈愿他們身體健康,生意興隆,這樣,小狗狗也有了長久的依靠。
寫到這,我想起了幾個狗與人互相溫暖的故事。
在蘇格蘭愛丁堡的格雷弗里爾廣場,有一尊名為巴比的獵犬的雕像,是當地居民為了紀念它對一飯之恩的感激和堅守而設立的——一位名叫杰克的老人,在一家餐館請小狗吃了一頓晚飯。不久杰克去世了。老人下葬時,巴比也跟著送葬隊伍到墓地,從此守護在杰克的墓地。挖墳坑的工人要它走開,他們踢它,拿石頭砸它,要它離開。巴比卻就是不走。從那時起,整整14年,無論寒冬炎夏,巴比一直蹲守在墓邊。每天下午,巴比會跑到杰克請它吃飯的餐館找食物。不論找到什么,它一定會帶回到杰克的墓邊才吃。杰克死后的第一年冬天,巴比無處躲避風雪,整個身體縮成一團躲在墓碑下。第二年冬天,村民們被巴比的行為感動,為它蓋了一個小棚。14年后,巴比去世時,村民把它葬在杰克的墓邊。巴比于1872年1月14日去世,每天都有人來看它,向它獻花,紀念它。
就在寫這篇文字的時候,網上一則剛發出來的故事打動了我。故事說的是美國媒體這兩天報道的一件發生在新年夜的故事。住在密歇根北部的Bob大叔是一個農場主,64歲的他住在40英畝的農場里。家里有一條叫做Kelsey的5歲大的金毛犬陪他跨年。晚上10點半,屋中壁爐里的柴火快燒沒了,Bob走到屋外想拿點白天劈好的柴火。當時外面只有零下4.4攝氏度,Bob沒有換衣服,穿著拖鞋和睡衣走出家門。他下了臺階,沒走兩步,腳踩在結了冰的地上一滑,摔倒了。
這一跤把Bob的脖子摔骨折了,多年的椎間盤突出此時壓迫了脊髓神經,導致全身癱瘓。Bob開始大喊救命,Kelsey沖了出來。它先是圍著Bob團團轉。然后用頭去“拱”他。之后,Kelsey趴在Bob身上,像一條“狗被子”一樣為Bob取暖。Kelsey還用舌頭去舔他的臉和手。
Kelsey黑夜中高聲狂吠,一直從晚上叫到了白天。Bob的體溫越來越低,意識也漸漸變得模糊。Kelsey舔Bob的臉,用爪子拍他,輕輕地咬他。
第二天的下午5點左右, Bob終于昏睡了過去,Kelsey叫聲更大了。
下午6點半,一個前來收雞蛋的鄰居聽到了Kelsey的叫聲,他跑過來,發現了躺在雪中的Bob,然后叫了救護車。經過護理治療后,Bob恢復了意識。醫生Chaim Colen表示:“如果沒有那條狗,我真的不覺得他還能活著。狗狗讓他保持溫暖……它真的非常暖,所以(Bob)甚至都沒有任何凍傷的痕跡。”
近日又見網上報道,泰國某地一條母狗,過馬路時被車壓斷頸脖,全身多處骨折,它用一條腿支撐著爬回狗窩,在路上劃出了一道道沾滿血跡的痕跡,為五只出生不久的小狗崽喂奶。吃奶的小狗崽不知道,它們的媽媽身體漸漸僵硬了。
……
這些故事數不勝數,它們呈現的主題是一致的——動物的愛,與人類并無二致。人類在給予動物溫暖時,動物同樣回贈人類以信任和溫暖,這種信任和溫暖,有時比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純粹,從而也更讓人感動。
后來,一直沒有見到這只小狗。某天,巧遇該店的幾位女店員,便問她們狗去哪里了?回答說,有一天下午小狗從外面回來,口吐鮮血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