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漢書《倭國傳》譯文賞析
倭國傳
【題解】
倭國即今日本本島。本傳是古代日本與我國交流的重要史料。
【原文】
倭在韓東南大海中,依山島為居,凡百余國。自武帝滅朝鮮,使驛通于漢者三十許國,國皆稱王,世世傳統[1]。其大倭王居邪馬臺國。樂浪郡徼,去其國萬二千里,去其西北界拘邪韓國七千余里。其地大較在會稽東冶[2]之東,與朱崖、儋耳[3]相近,故其法俗多同。土宜禾稻、麻纻、蠶桑,知織績為縑布。出白珠、青玉。其山有丹土。氣溫暖,冬夏生菜茹。無牛、馬、虎、豹、羊、鵲。其兵有矛、楯[4]、木弓、竹矢,或以骨為鏃。男子皆黥面文(紋)身,以其文左右大小別尊卑之差。
其男衣皆橫幅,結束相連。女人被發屈紒,衣如單被,貫頭而著之。并以丹朱坌[5]身,如中國之用粉也。有城柵屋室。父母兄弟異處,唯會同男女無別。飲食以手,而用籩豆。俗皆徒跣,以蹲踞為恭敬。人性嗜酒。多壽考,至百余歲者甚眾。國多女子,大人皆有四五妻,其余或兩或三。女人不淫不妒。
又俗不盜竊,少爭訟。犯法者沒其妻子,重者滅其門族。其死停喪十余日,家人哭泣,不進酒食,而等類就歌舞為樂。灼骨以卜,用決吉兇。行來度(渡)海,令一人不櫛沐[6],不食肉,不近婦人,名曰“持衰”。若在涂(途)吉利,則雇以財物;如病疾遭害,以為持衰不謹,便共殺之。
【注釋】
[1]傳統:世襲爵位或王位。
[2]會稽東冶:今屬浙江紹興。
[3]朱崖:今海南海口。儋耳:在今海南儋縣西北。此處作者地理有誤。
[4]楯(dùn):本義為欄桿的橫木,引申義盾牌。
[5]坌(bèn):堆積,涂抹。
[6]櫛沐:梳頭,沐浴。
【譯文】
倭在韓東南方向的大海中,依海島居住,共有一百多個國家。自從武帝滅掉朝鮮,倭人派使者和翻譯和漢來往的有三十個左右的國家,每個國家都自稱國王,世代相傳。大倭王住在邪馬臺國。樂浪郡的邊界,距邪馬臺國有一萬二千里,距倭的西北邊界拘邪韓國有七千多里。倭地大致在會稽東冶的東面,與朱崖、儋耳相近,所以他們的法度習俗大多相同。
那里的土壤適合種植稻谷、麻,適合養蠶種桑,倭人懂得將絲麻織為布帛。那里出產白玉珠和青玉。山上有紅土。氣候溫暖,冬夏都生長蔬菜,沒有牛、馬、虎、豹、羊、鵲。他們的兵器有矛、盾、木弓,箭用竹制作或用骨頭制成箭鏃。男人都在臉上刺字和文身,以身上花紋的左右、大小分別尊卑貴賤。那里男子穿的衣服都是用整幅布帛橫過來,結扎相連。女人披著頭發,發髻盤曲,衣服像薄被,從頭向下套在身上;而且用朱砂粉敷在身上,類似中原人用粉。他們有圍墻、柵欄和房屋。父母和兄弟都分開居住,唯獨聚會時沒有男女分別。吃喝用手,并且使用禮器籩、豆。他們習慣上都赤腳,認為蹲著和坐著是對人恭敬。那里的人生性嗜酒。很多人長壽,活到一百多歲的人非常多。國內女性較多,首領們都有四五個妻子,其他人有的有兩個妻子,有的有三個妻子。女人不淫亂,不妒忌。
并且那里的習俗不偷盜,很少有爭執訴訟的事情。犯法人的妻子兒女要被沒收,嚴重的要殺掉滿門全族。人死了要停尸十多天,家里人哭泣,不吃飯不喝酒,但別的人到死者家中唱歌跳舞,以此為樂。他們燒烤骨頭進行占卜,用來判斷吉兇。他們渡海往來,讓一個人不梳妝,不洗沐,不吃肉,不近女色,稱之為“持衰”。如果在途中吉利,就給持衰的人財物;如果在外生病或是遇害,就認為是持衰的人不嚴謹,就一同將他殺掉。
【原文】
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安帝永初元年,倭國王帥升等獻生口百六十人,愿請見。
桓、靈間,倭國大亂,更相攻伐,歷年無主。有一女子名曰卑彌呼,年長不嫁,事鬼神道,能以妖惑眾,于是共立為王。侍婢千人,少有見者,唯有男子一人給飲食,傳辭語。居處宮室樓觀城柵,皆持兵守衛,法俗嚴峻。
自女王國東度(渡)海千余里,至拘奴國,雖皆倭種,而不屬女王。自女王國南四千余里,至朱(侏)儒國,人長三四尺。自朱(侏)儒東南行船一年,至裸國、黑齒國,使驛所傳,極于此矣。
會稽海外有東鳀人,分為二十余國。又有夷洲及澶洲[7]。傳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將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仙不得,徐福畏誅不敢還,遂止此洲,世世相承,有數萬家。人民時至會稽市[8]。會稽東冶縣人有入海行遭風,流移至澶洲者。所在絕遠,不可往來。
【注釋】
[7]夷洲:約為今臺灣。澶洲:約為今琉球群島。
[8]市:做買賣。
【譯文】
建武中元二年(57),倭奴國派人帶了貢品前來朝拜慶賀,使者自稱大夫,倭奴國在倭國的最南端。光武帝賜給倭奴國印綬。安帝永初元年,倭國王帥升等人獻來一百六十個人,希望能夠朝見。
桓帝、靈帝年間,倭國大亂,互相攻打,許多年沒有國君。有一個叫卑彌呼的女子,年長以后不出嫁,從事鬼神之術,能夠用妖術迷惑大家,于是大家一同立她為國王。她的侍者婢女上千人,很少有人見到她,只有一個男子供給她飲食,傳她的話。她居住的宮室樓觀和柵欄城墻,都有人手拿兵器守衛。法律習俗非常嚴峻。
從女王國向東渡海一千多里,到達拘奴國,雖然都是倭人,但不屬于女王管轄。從女王國向南四千多里到達侏儒國,人有三四尺高。從侏儒國向東南方向乘船走一年,可到裸國、黑齒國,使者能到的地方,就到此為止了。
會稽海外有東鳀人,分為二十多個國家。又有夷洲和澶洲。傳說秦始皇派方士徐福帶領幾千童男童女渡海,尋找蓬萊神仙,沒找到神仙,徐福害怕被殺頭不敢回來,就居住在夷洲上,世代相繼,有幾萬家。百姓經常到會稽做買賣。會稽東冶縣有人在海上航行遭遇大風,被漂流到澶洲。澶洲所在的地方非常遙遠,沒辦法往來。
【原文】
論曰:昔箕子違衰殷之運,避地朝鮮。始其國俗未有聞也,及施八條之約,使人知禁,遂乃邑無淫盜,門不夜扃[9],回頑薄之俗,就寬略之法,行數百千年,故東夷通以柔謹為風,異乎三方者也。茍政之所暢,則道義存焉。仲尼懷憤,以為九夷可居,或疑其陋,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亦徒有以焉爾。其后遂通接商賈,漸交上國。而燕人衛滿擾雜其風,于是從而澆異[10]焉。《老子》曰:“法令滋章,盜賊多有。”若箕子之省簡文條而用信義,其得圣賢作法之原矣!
贊曰:宅是嵎夷[11],曰乃旸谷。巢山潛海,厥區九族。嬴末紛亂,燕人違難。雜華澆本[12],遂通有漢。眇眇偏譯,或從或畔(叛)。
【注釋】
[9]扃(jiōng):從外面關門的閂、鉤等。
[10]澆異:民風險惡。
[11]嵎(yú)夷:古代指山東東部濱海地區。
[12]澆本:擾亂根本。
【譯文】
史官評論說:從前箕子遠離衰敗的殷商,到朝鮮避難。朝鮮最初的習俗沒有聽說過,到箕子實行八條禁令以后,使人們知道法禁,因而城邑沒有奸淫和偷盜,夜不閉戶,改變了愚昧野蠻的習俗,接近寬大簡略的法律,實行了幾百幾千年,所以東夷普遍形成溫和謹慎的風氣,和另外三方的夷人不同。只要政治通達,那么就會存有道義。仲尼心懷感憤,認為九夷可以居住。有人懷疑九夷鄙陋。孔子說:“有才德的人在那里居住,有什么鄙陋的呢?”也僅有這種想法罷了。自這以后朝鮮商賈往來做生意,逐漸和中原來往。然而燕國人衛滿擾亂了朝鮮的風尚,自此風氣變得險惡不同了。《老子》說:“法令愈益昭明,盜賊就有很多。”像箕子這樣省簡法律條文而用信義治理的,這是得到圣賢制訂法律的本意了!
贊論說:居住在嵎夷,被稱作旸谷的地方。在山里棲息,藏海上生活,由此和中原的宗族相區別。秦朝末年發生禍亂,燕國人逃離災難。糅雜進華夏人的習俗,原有的風尚澆薄,于是同漢國往來。地處遙遠通過翻譯,有時歸順有時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