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義
即舊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在辛亥革命時期提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行動綱領。早在興中會時期,孫中山就提出了“驅逐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綱領。到1903年,又豐富發展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1905年同盟會成立后,以此作為綱領。當年10月《民報》創刊,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把十六字綱領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民族主義,包括“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兩項內容,即推翻清王朝統治,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為民族獨立的中國。“驅逐韃虜”,并不是要驅逐滿族人民。孫中山強調,民族主義“并非是遇著不同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我們并不是恨滿洲人,是恨害漢人的滿州人,假如我們實行革命的時候,那滿洲人不來阻害我們,決無尋仇之理”。“恢復中華”的目標是,“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中國之政治,中國人任之”。反動腐朽的清王朝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通過“反滿”建立民族獨立的國家。民權主義,是號召推翻封建專制主義統治,建立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其具體目標是:國民享有參政權,大總統由國民選舉產生,議會由國民選舉的議員組成,憲法由議會制定,人人共守。孫中山認為,中國幾千年來的君主專制政體,都“不是平等自由的”,都是“國民所不堪忍受的”,“就算漢人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所以只有民族革命不行,必須同時進行政治革命,才能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從而不僅批判了保皇派君主立憲的反動主張,而且打破了推翻清王朝后重建漢族君主政體的陳腐觀念。這在當時的政治思想上是個很大的進步,并在理論上解決了當時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迫切需要解決的奪取政權、建立政權這個中心問題。民生主義,是想用“平均地權”的辦法,改良社會經濟組織,避免中國重蹈歐美的覆轍,預防將來發生社會主義革命。具體實施辦法是核定地價,其現有的地價仍歸原主,革命后因社會進步所增加的地價,則歸于國家,以此來防止革命后的貧富分化,限制地主對土地的壟斷。以上民族主義是前提,民權主義是核心,民生主義是補充,首先要獨立,再民權,再民生福利,三者構成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成為資產階級革命派率領群眾進行戰斗的一面旗幟。由于歷史和階級的局限,孫中山在民族主義上,沒有或不敢正面提出反對帝國主義,實現民族獨立;在民權主義上,受“天賦人權論”的影響,不懂得實現民主必須與封建勢力作嚴重斗爭,以為建立民國,有了國會、憲法就萬事大吉,反映缺乏階級斗爭觀念,對民主主義的實現抱有天真幻想;在民生主義上,沒有發動農民進行反封斗爭,實現土地改革??蓞⒖蠢顣r岳、趙矢元;《孫中山與中國民主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