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歌會
“左聯”領導的一個群眾性詩歌團體,成立于1932年9月,發起人有穆木天、楊騷、任鈞(森堡)、蒲風等。他們主張詩歌在內容上要表現“急雨狂風”的時代,反對“沉醉在風花雪月里”;在形式上主張詩歌的中國化和大眾化,反對“洋化”,反對“把詩歌寫得和大眾距離十萬八千里”。在其機關刊物《新詩歌》的《發刊詩》里更具體地闡明著他們的主張:我們不憑吊歷史的殘骸,因為那已成為過去。我們要捉住現實,歌唱新世紀的意識。“捉住現實”,這是中國詩歌會創作主張的核心。《發刊詩》中明確指出,當時的現實就是“壓迫、剝削、帝國主義的屠殺”和“反帝、抗日,那一切民眾的高漲的情緒”。強調了詩歌要為當時的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服務。《發刊詩》還進一步指出,為達這一目的,“我們要用俗言俚語”寫作,“要使我們的詩歌成為大眾歌調”,而且“我們自己也成為大眾中的一個”。強調了詩歌和詩人的大眾化。
中國詩歌會的這種進步詩歌主張,表明了他們對詩歌與現實、與群眾的正確認識,同時也抗擊了新月派、現代派的資產階級詩風,指出了詩歌發展的正確途徑。中國詩歌會成立后,在理論和創作上都進行過大眾化的探索。在創作上,出版過《歌謠專號》和《創作專號》。他們的詩歌在讀者中發生過較大影響。這個團體除總會設在上海外,還在北平、廣州、青島、廈門以及日本東京等地設立分會,出版刊物,努力擴大影響。1935年后,中國詩歌會又適應現實形勢的變化,提出了“國防詩歌”的創作主張,發展了以抗日救亡為主題的詩歌創作,并出版了“國防詩歌叢書”。中國詩歌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詩歌的革命化和大眾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