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透生死,隨遇而安
參透生死,隨遇而安
南懷瑾先生幾談生死,他的態度是“生則重生,死則安死?!边@就是說,人活著的時候就應該重視和珍惜生命,健健康康地、快快樂樂地活著;將要死的時候,就安安靜靜地、痛痛快快地死去,不要再惦記人世間各種名利欲望。生死能如此,也便是幸福了。
南先生認為:生死只在呼吸之間,看通了生死,就能了生達命、了生脫死。有了看透生死的勇氣,才能順應自然、重生樂生,而那時,就算不刻意去養生,生命之光也會自然閃現。
講到參透生死這一問題,南先生就十分推崇莊子的態度。的確,莊子對待生死的態度并非我們常人所能及,讓我們來看看他態度的獨特之處:
據說,莊子的妻子去世了,他的朋友惠施聽聞,立即前往他家去吊喪。一進門,卻看見莊子正叉開兩條腿坐在地上,快樂地敲著瓦盆唱著歌。
惠施一見,又氣憤又不解地問莊子:“你的妻子嫁給你,生兒育女,相夫教子一輩子?,F在壽終而去了,你不哭也罷了,居然還有興致唱歌。你的心是石頭做的嗎?你是不是不太過分了?”
不料莊子卻堅定地說:“你不要這樣認為。她剛咽氣的時候,我怎么可能不難過?可是,就算我難過她也不會活過來。況且,推究起來,她原來不但沒有生命,就連形體也沒有;不但沒有形體,就連氣也沒有。后來混雜在混沌之中,慢慢地才有了氣,之后才有了形體,最后才有了生命。如今她死了,去了,這就如同春夏秋冬四季變化運行一樣自然?,F在她舒舒服服地躺在天地的大屋子里做著最原始的美夢,而我卻在這里號啕大哭,我自認為這是太不通達天命的表現,所以后來我就不哭了?!?/p>
之所以說莊子參透了生死,是因為莊子把人的生死還原成一種自然的轉換過程,死是回歸生之前的狀態,所以,無所謂生,無所謂死。他從生的角度領悟死的意義,并且從死的轉換中洞察到生的價值。從這一點來看,這和南先生的生死態度其實是一致的。
盡管我們每個人的肉體都無法在時空上決定和超越其本身的生死,但是,我們可以在內心世界里超越生死之界,活得悠然而自在。所以,我們不妨學學南懷瑾先生的生死態度——生則重生,死則安死。如此一來,面對生死的問題,內心也不會感到沉重了。
若能生則重生,死則安死,參透生死,漫漫人生路上,也便能如莊子一樣“安時而處順,哀而不能入也?!币磺许樒渥匀唬S遇而安,無須有太復雜的表情、心情和想法,只需心平氣和地做好每一個階段該做的、需要做的事情。比如說,活著的時候,就盡可能地豐富自己的人生內涵,做一個對大國和小家都有貢獻的人。該學習就認真學習,該玩兒就酣暢淋漓地玩兒,不必拘束和深陷于各種擔憂和感傷當中。
那么,要參透生死,真正做到隨遇而安,我們該怎么辦呢?
南懷瑾說:“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是順著生命叩拜自然之勢來的;年齡大了,到了要死的時候,也是順著自然之勢去的。所以老子也提到‘物壯則老’,一個東西壯大到極點,自然要衰老,‘老則不道’,老了,這個生命要結束,而另一個新的生命要開始了。換句話說,真正的生命不在現象上,從現象上看到有生死,那個能生能死的東西,不在乎這個肉體的生死。所以,我們要看通生死。”
所以,在心理上我們不僅要生則重生,死則安死,在心境上還要得到超脫。我們能生能死,盡管肉體會死去,但靈魂卻可以因為轉移而得以超越死亡,進而長存。如此一來,面對生和死的時候,還會又憂又懼嗎?還怕看不透生死嗎?
生活中,不妨參考參考南懷瑾先生的生死觀,參透生死,隨遇而安,看淡生死,珍惜和享受生命的美好,感受呼吸和心跳帶來的每一次感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