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磐 陳鐸 馮惟敏
都是明代著名的散曲家。王磐(1470?-1530?)字鴻漸,號西樓,高郵(今江蘇高郵)人。出身于仕宦家庭,但卻鄙棄科舉,不愛功名,沒有做官。一生縱情于山水之間,琴棋書畫俱精,尤精于曲,有《西樓樂府》行世。他的散曲善白描,以詠物見稱。雖然也多閑適之作,卻有部分作品譏諷時事,較為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現實。他的〔朝天子〕《詠喇叭》最有名,全曲用官船鼓吹的號角做題目,尖銳地諷刺了正德間宦官擅權,裝腔作勢,作威作福,魚肉民間,表現了作者的感憤。其他如套曲〔南呂·一枝花〕《久雪》,寓意也很深刻。作者把雪比作邪惡勢力,借題發揮,表現自己的牢騷不平,并表示了對光明的未來的信念,在散曲作品中是難得的。
陳鐸(1488?-1521?)字大聲,號秋碧,下邳(今江蘇邳縣)人,世居南京,以曾祖睢寧伯陳文的關系,襲指揮使。他善詩畫,精音律,教坊子弟稱之為“樂王”。散曲作品有《梨云寄傲》、《秋碧樂府》等集,大多是“風情”、“麗情”之作,供歌妓清唱,藝術上既看不出什么特色,內容也很少可取。但他的《滑稽余韻》卻是明人散曲中別開生面之作。這部作品以136首小令廣泛地描繪了各行各業的人物,特別是表現了城市小手工業者如鐵匠、機匠、旋匠等的生活。歌頌他們的勞動,同情他們的疾苦,同時也有對寄生者如里長、媒婆、巫師之類的諷刺與批判,大都充滿了強烈的生活氣息,可以說是相當真實地反映了明代中葉的社會面貌。
馮惟敏(1511?-1580?) 字汝行,號海浮,青州臨朐(今山東臨朐)人。嘉靖舉人,歷任淶水知縣、鎮江儒學教授、保定通判等職。有《海浮山堂詞稿》行世。他為官清正,能夠抑制豪強,同情人民疾苦,具有進步的政治思想,因而連遭貶斥。終于在隆慶六年(1572)辭官歸田,在故鄉海浮山下度過了晚年。正因如此,他的散曲具有豐富、深刻的現實內容,暴露了明代中葉尖銳的階級矛盾,同時對處于水深火熱中的農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如〔玉江引〕《農家苦》、〔胡十八〕《刈麥有感》等篇,都真實地表現了廣大農民在天災和官府的盤剝之下的苦難生活。還有些散曲對封建官僚和黑暗的政治作了無情的諷刺。如《呂純陽三界一覽》。馮惟敏的散曲題材廣闊,內容豐富,有較強的社會意義。在藝術上,他繼承了元代豪放派曲家的傳統,重本色,豪邁剛勁,語言活潑自然,所以有曲中辛棄疾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