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文學寫作《報告文學的寫作》文學寫作
報告文學的寫作
報告文學只能生長在現(xiàn)實的社會土壤上,所以,報告文學作家必須有一雙關注社會的眼睛,始終讓自己置身于社會現(xiàn)實的進展和變革之中。報告文學所要表現(xiàn)的題材與對象,是作家直接在紛繁復雜與不斷變化著的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尋覓、發(fā)現(xiàn)、選擇的結果。要充分發(fā)現(xiàn)并運用這些必要的創(chuàng)作條件,報告文學作家就必須對現(xiàn)實社會生活有一種高度的敏感,有一種直接的面對,有一種獨立的認識與研判,否則,是無法進行創(chuàng)作的。基于此點,報告文學作家的最基礎和根本性的任務就是面向現(xiàn)實,接觸、采訪和寫出各種不同的真實對象,而不能像小說家那樣憑著自己的生活、知識積累和體悟來進行虛構。所以,報告文學作家必須熱情投身到現(xiàn)實社會生活,關心其現(xiàn)狀,敏銳地感受可能發(fā)生的改變。報告文學的舞臺在社會,在眼前的社會生活,它的目標指向也同樣是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所以人們說,檢驗報告文學價值作用和力量的不僅僅是文學界自己,更在于廣大的社會讀者和現(xiàn)實及長遠的歷史時間。
報告文學寫作與一般文學創(chuàng)作有所不同,主要分歧點在于報告文學的實效性。真實性和目的性是寫作報告文學必須尊重的要素。首先是真實性。報告文學是非虛構文學,它必須依據(jù)真人真事來創(chuàng)作,雖然在創(chuàng)作中為了表達的效果,創(chuàng)作者可以擇取材料、感情烘托、有所傾向,但報告文學中出現(xiàn)的事實都必須真實——失去了這個基本點,也就取消了報告文學存在的基礎。如《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如果所有材料都是子虛烏有,或者根本就不存在這個人物,他是作者虛構出來的人物,那么“榜樣”社會作用就消失了。其次是目的性。報告文學與社會與時代之間有極強的互動性,一篇優(yōu)秀的報告文學,要么能夠解決全社會普遍的疑問,要么增進社會對某個事物的了解,要么填補社會缺陷,傳遞出普通人想了解而不能的信息,因此報告文學寫作應首先做好有目的性的采訪調查,其次要掌握寫作要領。
一、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之前的采訪調查
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之前,采訪調查是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采訪調查分為兩個方面。
第一是對寫作對象的了解。作為一名報告文學的作者,必須對寫作對象的了解超過一般人,這種了解既包括信息的全面性,還包括對其認識的深度。譬如夏衍創(chuàng)作的《包身工》,對這一個群體的生活首先要有全面的了解,否則就會出現(xiàn)以偏概全的問題,“包身工”應該是一個群體的寫照,而不是個別工廠里出現(xiàn)的偶然情形。其次,作者對“包身工”的認識,應該將之上升到“階級矛盾”的層面,并認識到之后不平等的社會根源。正是在這兩個方面都走在社會的前列,《包身工》才在當時形成轟動的效用,產生了作者力圖實現(xiàn)的社會效應。
第二是對接受群體的了解。報告文學的實效性要求其必須受到社會關注,只有被廣泛關注,創(chuàng)作者力圖傳遞的信息才有意義,否則即使自認為如何優(yōu)秀的報告文學如果沒有喚起關注閱讀的熱情,注定就不是一篇優(yōu)秀的作品。讓讀者關注,也需要社會調查,要了解一個時期讀者的興趣點,恰逢其時地推出作品,自然就能夠收獲很好的效果。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推出時,正值改革開放的春風,神州上下從極左的政治潮流中走出來,對“科學”表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興趣。此時的陳景潤,橫空出世,攻克世界數(shù)學難題,無論是“哥德巴赫猜想”還是攻克它的“陳景潤”,大家都希望了解,都希望看到其背后的故事。正是如此,當《哥德巴赫猜想》推出時,有人稱它為“報春的燕子”。
了解事實的真相和社會的閱讀期待后,實際上也就確定了創(chuàng)作的主題。當然,所謂事實的真相和社會的閱讀期待都具有多重解讀的空間,如同新歷史主義將歷史視為一種“敘述”,所謂“真相”具有多重的可能性,一個報告文學作者采取怎樣的立場,取決于創(chuàng)作者的文化素養(yǎng)、知識水平和自我期待,已經超越了單純“寫作”的范疇。
二、報告文學的寫作要領
報告文學屬于寫實與文學融合的一種特殊文體,除虛構的手法外,各種文學體裁的表達方式都可以適當使用。由于本書已有對小說、散文、詩歌影視文學寫作方法的具體講解,這里就不再對報告文學如何寫人敘事,謀篇布局談相似的方法,而以“興”“觀”“群”“怨”四種傳統(tǒng)文學的標準當作報告文學的寫作要領。
從“興”的角度要求:成功的報告文學必須有情感的力量,無論是讓人產生激烈的感情,還是產生低徊的情感,只有感動了讀者,才可能產生作用。要讓作品產生情感的力量,有很多技巧可以使用,譬如烘托氣氛、抒情的句子等。
從“觀”的角度要求:報告文學要反映一個社會面,就需要塑造“典型”,因此小說中塑造典型的手法都可以運用,諸如在典型環(huán)境中塑造典型人物,就是報告文學慣用的技法。
從“群”的角度要求:報告文學寫作要高屋建瓴,要體現(xiàn)一定的高度,并對讀者產生影響力。
從“怨”的角度要求:所謂“怨”就需要在語不驚人處埋下伏筆,讓有心的讀者讀到其中的“美刺”之點。當然,“怨”是封建專制時代的產物,是在沒有言論自由的前提下,文人通過曲折的辦法表達自己看法的手段。在民主制度下,報告文學可以通過更為直接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看法。
寫作法無定法,報告文學具體應該怎么寫作,并沒有一成不變的寫法,這里通過《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來說明一二。這篇報告文學是人民日報三位記者穆青、馮健、周原采訪、創(chuàng)作的經典報告文學,在社會上產生了重大影響。在這篇報告文學發(fā)表后,經過各種學習焦裕祿的活動,通過電影改編等方式,“焦裕祿”成為中國家喻戶曉的人物,成為幾代人的共同記憶。但這只是該作品的副產品之一,作品最主要的目的,還是要為社會塑造一個“縣委書記的好榜樣”,這是一篇樹立“典型”的報告文學。焦裕祿廉潔奉公、大公無私、任勞任怨、鞠躬盡瘁,完全符合干部的“人民公仆”形象。
前面所講的興、觀、群、怨四種方式,都體現(xiàn)在這篇報告文學上。所謂“興”,就是激發(fā)人們的情感,焦裕祿為人民的事業(yè)兢兢業(yè)業(yè)、任勞任怨,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考慮到人民的利益,其高風亮節(jié)感天動地,催人淚下。所謂“觀”,就是洞察社會、知悉民情,如果全天下的縣委書記都能如焦裕祿一樣,中國社會將是一個很清明和有希望的社會!所謂“群”,就是凝聚人心,看到焦裕祿的事跡,當所有人獲得感動之余,內心對黨和黨的干部必然充滿崇敬,凝聚人心的作用自然也就實現(xiàn)了。所謂“怨”,就是用委婉的方式提出批評,在這篇報告文學剛剛發(fā)表的時候,“怨”的功能并不太明顯——雖然它引起了人們對于貧困線蘭考以及黃河水利問題的關注,但作者的本意還是歌頌這位縣委書記,時至今日,當腐敗問題變得較為突出,其“怨”的功能就得到了凸顯:那些身在其位不謀其政的官員,那些自詡公仆實為碩鼠的官員,應該在焦裕祿的言行中自我反省,這可能就是這篇報告文學的當下社會作用。
盡管焦裕祿的典型性在特定的時代里沒有太多發(fā)揮空間,但在體現(xiàn)每一個典型特征時,文章中選用的細節(jié)材料,依然顯示了作者的匠心。譬如在塑造他善于下基層的特征時,作者選用了焦裕祿剛到蘭考的情景,所有人都以為他首先到單位,結果他已經下鄉(xiāng)了——這種不近人情的場景,對于讀者了解焦裕祿的工作作風卻大有好處。在體現(xiàn)其大公無私時,作者舉出了看病的例子,在同事生病的時候,他要求別人休息(甚至不安排別人工作),但在自己生病的時候,他卻堅持不去看病。一處小小的對比,就把焦裕祿的為人特點交代清楚了。在表現(xiàn)這些事跡時,作者的語言盡量平實,沒有大量煽情,因為在全文里有無數(shù)感人的事跡,越是平實越讓人感到可信、感動。為了說明焦裕祿對蘭考所作出的貢獻,文章使用了大量的數(shù)據(jù),很多數(shù)據(jù)都是非常微小的事情,譬如全縣刮了多少次風、下了多少次暴雨等,既是說明縣里的人民繼承了焦裕祿認真仔細的工作作風,也是為了說明焦裕祿在蘭考取得的實際效果。
在強調事實的基礎上,文章適當?shù)淖h論和抒情,也增進了文章的感染力。譬如在文章末尾的一段里,將焦裕祿的精神進行了深化,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敢于與自然作斗爭,諸如此類,既讓讀者在巨大的悲慟中感受到些許安慰,感受到黨對一位優(yōu)秀縣委書記的關懷,也點出了這篇報告文學寫作的原委,它是為廣大的黨的干部作榜樣,當然需要適當?shù)年U發(fā)。
正如前文所說,報告文學的手法非常廣泛,關鍵所在是要以事實為依據(jù),明確自己的寫作意圖,在此基礎上可以將多種寫作方法靈活使用。就《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來說,因為它是中國報告文學中較為特殊的一類,因此所能使用的手法十分有限,用在這里只是當一個事例,讓同學們感受到即使十分受限的報告文學中,報告文學表現(xiàn)的手法依然可以多樣化。
【原典閱讀】
哥德巴赫猜想
(節(jié)選)
徐遲
五
自從陳景潤被選調到數(shù)學研究所以來,他的才智的蓓蕾一朵朵地爛熳開放了。在圓內整點問題,球內整點問題,華林問題,三維除數(shù)問題等等之上,他都改進了中外數(shù)學家的結果。單是這一些成果,他那貢獻就已經很大了。但當他已具備了充分依據(jù),他就以驚人的頑強毅力,來向哥德巴赫猜想挺進了。他廢寢忘食,晝夜不舍,潛心思考,探測精蘊,進行了大量的運算。一心一意地搞數(shù)學,搞得他發(fā)呆了。有一次,自己撞在樹上,還問是誰撞了他?他把全部心智和理性統(tǒng)通奉獻給這道難題的解題上了,他為此而付出了很高的代價。他的兩眼深深凹陷了。他的面頰帶上了肺結核的紅暈。喉頭炎嚴重,他咳嗽不停。腹脹、腹痛,難以忍受。有時已人事不知了,卻還記掛著數(shù)字和符號。他跋涉在數(shù)學的崎嶇山路,吃力地邁動步伐。在抽象思維的高原,他向陡峭的巉巖升登,降下又升登!善意的誤會飛入了他的眼簾。無知的嘲諷鉆進了他的耳道。他不屑一顧;他未予理睬。他沒有時間來分辯;他寧可含垢忍辱。餐霜飲雪,走上去一步就是一步!他氣喘不已;汗如雨下。時常感到他支持不下去了。但他還是攀登。用四肢,用指爪。真是艱苦卓絕!多少次上去了摔下來。就是鐵鞋,也早該踏破了。人們嘲笑他穿的鞋是破了的:硬是通風透氣不會得腳氣病的一雙鞋子。不知多少次發(fā)生了可怕的滑墜!幾乎粉身碎骨。他無法統(tǒng)計他失敗了多少次。他毫不氣餒。他總結失敗的教訓,把失敗接起來,焊上去,作登山用的尼龍繩子和金屬梯子。吃一塹,長一智。失敗一次,前進一步。失敗是成功之母;功由失敗堆壘而成。他越過了雪線,到達雪峰和現(xiàn)代冰川,更感缺氧的嚴重了。多少次堅冰封山,多少次雪崩掩埋!他就像那些征服珠穆朗瑪峰的英雄登山運動員,爬呵,爬呵,爬呵!而惡毒的誹謗,惡意的污蔑像變天的烏云和九級狂風。然而熱情的支持為他撥開云霧;愛護的陽光又溫暖了他。他向著目標,不屈不撓;繼續(xù)前進,繼續(xù)攀登。戰(zhàn)勝了第一臺階的難以登上的峻峭;出現(xiàn)在難上加難的第二臺階絕壁之前。他只知攀登,在千仞深淵之上;他只管攀登,在無限風光之間。一張又一張的運算稿紙,像漫天大雪似的飛舞,鋪滿了大地。數(shù)字、符號、引理、公式、邏輯、推理,積在樓板上,有三尺深。忽然化為膝下群山,雪蓮萬千。他終于登上了攀登頂峰的必由之路,登上了(1+2)的臺階。他證明了這個命題,寫出了厚達二百多頁的長篇論文。
閔嗣鶴老師給他細心地閱讀了論文原稿。檢查了又檢查,核對了又核對。肯定了,他的證明是正確的,靠得住的。他給陳景潤說,去年人家證明(1+3)是用了大型的,高速的電子計算機。而你證明(1+2)卻完全靠你自己運算。難怪論文寫得長了。太長了,建議他加以簡化。
本文第一段最后一句說到的“文獻[10]”就是這時他以簡報形式,在《科學通報》上宣布的,但只提到了結果,尚未公布他的證明。他當時正修改他的長篇論文。就是在這個當口,突然陳景潤被卷入了政治革命的萬丈波瀾。
七
臺風的中心是安靜的。
過了一段時間,不知是多少天多少月?“專政隊”的生活反倒平靜無事了。而旋卷在臺風里面的人卻焦灼著、奔忙著、謀劃著、叫嚷著、戰(zhàn)斗著,不吃不睡,狂熱地保護自己的派性,瘋狂地攻擊對方的派性。他們忙著打派仗,竟沒有時間來顧及他們的那些“專政”對象了。這時有一個老紅軍,主動出來擔當了看守他們的任務。實際是一個熱情的支持者,他保護了科學家們,還允許他們偷偷地看書。
待到工人宣傳隊進駐科學院各所以后,陳景潤被釋放了,可以回到他自己的小房間里去住了。不但可以讀書,也可以運算了。但是總有一些人不肯放過了他。每天,他們來敲敲門,來查查戶口,弄得他心驚肉跳,不得安身。有一次,帶來了克絲鉗子;存心不讓他看書,把他房間里的電燈鉸了下來,拿走了。還不夠,把開關拉線也剪斷了。于是黑暗降臨他的心房。但是他還得在黑暗中活下去呵,他買了一只煤油燈。又深怕煤油燈光外露,就在窗子上糊了報紙。他掙扎著生活,簡直不成樣子。對搞工作的,扣他們工資;搞打砸搶的,反而有補貼。過了這樣久心驚肉跳的生活,動輒得咎,他的神經極度衰弱了。工作不能做,書又不敢讀。工宣隊來問:為什么要搞1+1=2以及1+2=3呢?他哭笑不得,張皇失措了。他語無倫次,不知道怎樣對師傅們解說才能解釋清楚。工人同志覺得這個人奇怪。但是他還是給他們解釋清楚了。這(1+1)(1+2)只是一個通俗化的說法,并不是日常所說的1+1和1+2。好像我們說一個人是紙老虎,并不就是老虎了。弄清楚了之后,工人師傅也生氣地說:那些人為什么要胡說?他們也熱情支持他,并保護他了。
“九一三”事件之后,大野心家已經演完了他的角色,下場遺臭萬年去了。陳景潤聽到這個傳達之后,吃驚得說不出話來。這時,情況漸漸地好轉。可是他卻越加成了驚弓之鳥。激烈的階級斗爭使他無所適從。唯一的心靈安慰從來就是數(shù)學。他只好到數(shù)論的大高原上去隱居起來。現(xiàn)在也允許他這樣做,繼續(xù)向數(shù)學求愛了。圖書館的研究員出身的管理員也是他的熱情支持者。事實證明,熱情的支持者,人數(shù)眾多。他們對他好,保護他。他被藏在一個小書庫的深深的角落里看書。由于這些研究員的堅持,數(shù)學研究所繼續(xù)訂購世界各國的文獻資料。這樣幾年,也沒有中斷過;這是有功勞的。他閱讀,他演算,他思考。情緒逐步地振作起來。但是健康狀況卻越加嚴重了。他從不說,他也不顧。他又投身于工作。白天在圖書館的小書庫一角,夜晚在煤油燈底下,他又在攀登,攀登,攀登了,他要找尋一條一步也不錯的最近的登山之途,又是最好走的路程。……
……他把李書記等到了,帶著他上了三樓,請進了一個小房間。小小房間,只有六平方米大小。這房間還缺了一只角。原來下面二樓是個鍋爐房。長方形的大煙囪從他的三樓房間中通過,切去了房間的六分之一。房間是刀把形的。顯然它的主人剛剛打掃過清理過這間房了。但還是不太整潔。窗子三槅,糊了報紙,糊得很嚴實。盡管秋天的陽光非常明麗,屋內光線暗淡得很。紗窗之上,是羊尾巴似的卷起來的窗紗。窗上纏著繩子,關不嚴。蟲子可以飛出飛進。李書記沒有想到他住處這樣不好。他坐到床上,說:“你床上還挺干凈!”“新買了床單。剛買來的床單,”陳景潤說。“你要來看看我。我特地去買了床單,”指著光亮雪白的蘭格子花紋的床單。“謝謝你,李書記,我很高興,很久很久了,沒有人來看望……看望過我了。”他說,聲音顫抖起來。這里面帶著淚音。霎時間李書記感到他被這聲音震撼起來。滿腔怒火燃燒。這個黨的工作者從來沒有這樣激動過。不象話;太不象話了!這房間里還沒有桌子。六平方米的小屋,竟然空如曠野。一捆捆的稿紙從屋角兩只麻袋中探頭探腦地露出臉來。只有四葉暖氣片的暖氣上放著一只飯盒。一堆藥瓶,兩只暖瓶。連一只矮凳子也沒有。怎么還有一只煤油燈?他發(fā)現(xiàn)了,原來房間里沒有電燈。“怎么?”他問,“沒有電燈?”“不要燈,”他回答,“要燈不好。要燈麻煩。這棟大樓里,用電爐的人家很多。電線負荷太重,常常要檢查線路,一家家的都要查到。但是他們從來不查我。我沒有燈,也沒有電線。要燈不好,要燈添麻煩了,”說著他凄然一笑。“可是你要做工作。沒有燈,你怎么做工作?說是你工作得很好。”“哪里哪里。我就在煤油燈下工作;那,一樣工作。”“桌子呢?你怎么沒有桌子?”陳景潤隨手把新床單連同褥子一起翻了起來,露出了床板,指著說,“這不是?這樣也就可以工作了。”李書記皺起了眉頭,咬牙切齒了。他心中想著:“唔,竟有這樣的事!在中關村,在科學院呢。糟蹋人呵,糟蹋科學!被糟蹋成了這個狀態(tài)。”一邊這樣想,一邊又指著羊尾巴似的窗紗問道,“你不用蚊帳?不怕蚊咬?”“晚上不開燈,蚊子不會進來。夏天我盡量不在房間里耽著。現(xiàn)在蚊子少了。”“給你燈,”李書記加重了語氣說,“接上線,再給你桌子,書架,好不好?”“不好不好,不要不要,那不好,我不要,不……不……”李書記回到機關。他找到了比他自己早到了才一個星期的辦公室老張主任。主任聽他說話后,認為這一切不可能,“瞎說!怎么會沒有燈呢?”李書記給他描繪了小房間的寂寞風光。那些身上長刺頭上長角的人把科學院攪得這樣!立刻找來了電工。電工馬上去裝燈。燈裝上了,開關線也接上了,一拉,燈亮了。陳景潤已經俯伏在一張桌子之上,寫起來了。光明回到陳景潤的心房。
(選自徐遲《哥德巴赫猜想》(報告文學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
◎思考練習題
1.報告文學與小說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2.報告文學與通訊、報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3.報告文學與歷史紀實文學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4.比較一般報告文學與一般文學對社會產生影響的差別。
5.報告文學應該產生怎樣的社會作用?
6.哪些小說創(chuàng)作的手法可以應用到報告文學當中?
7.哪些文學創(chuàng)作的手法可以應用到報告文學當中?
8.報告文學表現(xiàn)的方式還可以有哪些創(chuàng)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