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神思
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神思
指以想象為特征的藝術思維活動。 “神思”一詞最早見于東晉玄言詩人孫綽的《游天臺山賦序》: “馳神運思”。之后,南朝宋時大畫家宗炳《畫山水序》中曰: “萬趣融其神思”。但對“神思”進行深入、全面闡述的是劉勰,在其《文心雕龍》中有專篇論述。劉勰認為想象是一種身在此,心在彼,由此及彼的聯想能力。這種想象活動,在陸機《文賦》中已有描述, “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對劉勰“神思”論影響最大的,應是宗炳的《畫山水序》。宗炳認為山水畫是畫家藉山水以暢神的產物,用以寄托畫家的情思;劉勰的“神與物游”觀點與其一致。宗炳的“澄懷味象”說,對劉勰的“陶鈞文思,貴在虛靜”不無影響。劉勰的言意之論與宗炳認為畫不僅要看到畫面上的事物,還必須“旨微于言象之外”的思想亦相近。宗炳的思想是從佛家學說出發的,這是沒有異議的,劉勰是否亦然,有不同看法,但劉勰論“神思”的立論支柱,是當時占重要地位的形神分離的唯心主義學說。
劉勰的神思論,主要有以下內容: (1)神思即藝術想象,是一種突破直接經驗的心理活動,具有無限廣大的活動范圍,可以超越時空,直接經驗的限制, “思接千載”、 “視通萬里”。 (2)神思活動需要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全部力量的支持,也就是需要“氣”的支持。只有保持虛靜的心愿,“澡雪精神”,才能使自身的“氣”得到暢舒,從而使神思活動得以順利進行。 (3)作家的這種心理活動還要依賴于外物的感興,在與外物的交流、撞擊、對話中,產生藝術靈感和創作沖動。這種人心對于外物的感應,實質就是自然界的“氣”和人體內的“氣”的感應。所謂“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情以物遷,辭以情發”,都是對此的深刻認識。 (4)神思活動的結果是產生審美意象。由于藝術想象是一種創造性想象, 作家的想象活動總是與客觀外物的形象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當心意與物意相契合,作家的主觀情感與客觀物象融合在一起時,故而產生了審美意象。 “思理為妙,神與物游”, “神用象通,情變所孕”,正是揭示了能夠產生審美意象的道理所在。 (5)認為每個人的藝術想象力和對外物的感受力是不同的,需要在平日里注意培養自己的這方面能力,通過“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繹辭”的后天的方法來達到。
劉勰的“神思”論標志著我國古代文藝美學思想發展中的一個新高度。從先秦的“觀物取象”,到魏晉南北朝的“遷想妙得”、“神思”,是一很大的躍進。 “神思”論對以想象為主的藝術思維活動的認識已很有深度,是我國古代美學的一個重要美學范疇,對中國詩學發展影響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