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論
毛澤東的重要哲學著作。寫于1937年7月。原是《辯證唯物論(講授提綱)》第二章的一部分,曾在延安抗日軍事政治大學作過講演。1950年12月29日在《人民日報》上正式發表,1952年7月編入《毛澤東選集》第1卷。
這部著作是我們黨內兩條路線斗爭的產物,是為了克服存在于黨內的經驗主義、特別是王明的教條主義思想而寫的。它從認識論上對中國革命斗爭的歷史經驗進行了概括和總結。
在《實踐論》中,毛澤東以認識和實踐即知和行的辯證關系為中心,全面闡述和發揮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文中首先提出舊唯物主義的根本缺陷在于不了解認識對實踐的依賴關系,闡述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關于實踐第一的觀點。他指出,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人的認識主要地依賴于物質的生產活動,同時階級斗爭、政治生活、科學和藝術活動等各種實踐形式也給予人的認識發展以深刻的影響。他從認識的源泉,認識發展的動力,檢驗真理的標準等方面,科學地論證了實踐在認識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兩個最顯著的特點之一。文中以實踐為基礎,詳細分析了人的認識發生和發展的辯證過程,闡明了一個正確認識的獲得,要經過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從理性認識到實踐兩次能動飛躍和多次反復。而整個人類認識則是一個無限的發展過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認識運動的總規律和全過程。文中結合中國革命的歷史經驗,深刻揭露了“左”右傾機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指出“唯心論和機械唯物論,機會主義和冒險主義,都是以主觀和客觀相分裂,以認識和實踐相脫離為特征的”。毛澤東提出:“我們的結論是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反對一切離開具體歷史的‘左’的或右的錯誤思想。”在這部著作中,毛澤東還分析了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的關系,指出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責任已經歷史地落在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肩上。把世界改造成為共產主義,這是人類歷史的光輝前景。
《實踐論》一書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為我們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為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