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蒙
北宋張載著。所謂《正蒙》,就是糾正蒙昧之意。從蒙童起,即應培養其以立志做圣賢為目的,故有《正蒙》之名。此書編入《張子全書》中。注釋本有:劉璣的《正蒙會稿》、高攀龍、徐必達的《正蒙釋》、李光地的《正蒙注》、楊方達的《正蒙集說》、王夫之的《張子正蒙注》、王植的《正蒙初義》等。
《正蒙》共九卷,十七篇,其中包括《太和》、《參兩》、《天道》、《神化》、《誠明》、《大心》、《乾稱》等編目。提出“氣一元論”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對佛教“一切唯心”和道家“有生于無”的唯心主義進行了批判。在自然觀上,繼承和發展了古代的唯物主義觀點,認為“太虛即氣”,“凡可狀,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氣也。”把“氣”作為世界的本體,“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肯定天地萬物都是由“氣”所構成的,“氣”聚為有形,“氣”散為無形,而“氣”本身是不生不滅的。“氣不能不聚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還提出“形聚為物,形潰反原”的思想,這是對唯物主義學說的新貢獻。在發展觀上,提出“一物兩體”的矛盾學說,認為“一物兩體,氣也。”“兩體”就是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如陰陽、虛實、動靜、聚散、清濁等,都是對立面的具體表現。還指出“兩”與“一”即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認為對立面的交互作用,是事物運動變化的內在根源,“動必有機”,“天地變化,二端而已。”是對古代辯證法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在認識論上,提出“聞見之知”和“德性之知”,認為認識來源于外界事物,“有識有知,物交之客感爾”,“見聞之知,乃物交而知”。認識開始于“聞見之知”,這是認識論的唯物論。但又強調“德性之知”可以不依賴于“聞見之知”,把“德性之知”和“聞見之知”割裂開了。說“見聞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見聞。”這又陷入了先驗主義認識論觀點。在人性論上,提出“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認為“氣”的本性,也是人的本性。“合虛與氣,有性之名”。“虛”和“氣”相結合,這就構成了人性。以“氣”來說明人性,把人只看做是自然的人,又認為“天地之性”是先天道德的善性,“氣質之性”是惡的根源,這就必然陷入唯心主義的超階級的人性論。
《正蒙》對古代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做出了重要貢獻,對后來王廷相、王夫之和戴震的唯物主義思想的發展有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