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漢書《張儉傳》譯文賞析
張儉傳
【題解】
張儉,字元節,山陽郡高平(今山東鄒城)人。漢桓帝時任山陽郡東部督郵,宦官侯覽家在山陽郡,其家屬仗勢在當地作惡,張儉上書彈劾侯覽及其家屬,觸怒侯覽。黨錮之禍起,侯覽誣張儉與同郡24人共為部黨。朝廷下令通緝,張儉被迫流亡,許多人為收留他而家破人亡,足以見得當時當政者的不得人心。本篇傳記是東漢末年紛繁復雜社會歷史的縮影。
【原文】
張儉字元節,山陽高平[1]人,趙王張耳之后也。父成,江夏太守,儉初舉茂才,以刺史非其人[2],謝病不起。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請為東部督郵。時中常侍侯覽家在防東[3],殘暴百姓,所為不軌。儉舉劾覽及其母罪惡,請誅之。覽遏絕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結仇。鄉人朱并,素性佞邪,為儉所棄,并懷怨恚[4],遂上書告儉與同郡二十四人為黨,于是刊章討捕[5]。儉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門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后流轉東萊,止李篤家。外黃令毛欽操兵到門,篤引欽謂曰:“張儉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縱儉可得,寧忍執之乎?”欽因起撫篤曰:“蘧伯玉恥獨為君子,足下如何自專仁義?”篤曰:“篤雖好義,明廷今日載其半矣。”欽嘆息而去。篤因緣送儉出塞,以故得免。其所經歷,伏重誅者以十數,宗親并皆殄滅,郡縣為之殘破。
中平元年,黨事解,乃還鄉里。大將軍、三公并辟,又舉敦樸,公車特征,起家拜少府,皆不就。獻帝初,百姓饑荒,而儉資計差溫[6],乃傾竭財產,與邑里共之,賴其存者以百數。建安初,征為衛尉,不得已而起。儉見曹氏世德[7]已萌,乃闔門縣(懸)車,不豫政事。歲余卒于許下。年八十四。
論曰:昔魏齊違死,虞卿解印[8];季布逃亡,朱家甘罪[9]。而張儉見怒時王,顛沛假命,天下聞其風者,莫不憐其壯志,而爭為之主。至乃捐城委爵,破族屠身,蓋數十百所,豈不賢哉!然儉以區區一掌,而欲獨堙江河,終嬰疾甚之亂,多見其不知量也。
【注釋】
[1]山陽高平:今山東鄒城。
[2]非其人:不能擔當大任。
[3]防東:在今山東單縣東北。
[4]怨恚:憤恨。
[5]刊章討捕:寫成文書,到處追捕。
[6]差溫:比較寬裕。
[7]世德:祖上積累的德行。此處謂曹氏有取代漢朝的野心。
[8]魏齊違死,虞卿解印:魏齊,戰國時魏國相國,與門客范雎結仇。后范雎入秦發達,向平原君索要魏齊人頭,魏齊偷偷逃到趙相國虞卿家里。虞卿沒有辦法,掛下相印與魏齊一同逃跑。
[9]季布逃亡,朱家甘罪:季布,秦末漢初人,曾為項羽大將。項羽敗亡后,劉邦求購季布的人頭,游俠朱家不惜性命庇護季布。
【譯文】
張儉,字元節,他是山陽高平(今山東鄒城)人,趙王張耳的后代。父親張成,江夏太守。張儉最初被鄉里推舉為茂才,認為刺史不是與職位相稱的人便托病不去。延熹八年(165),太守翟超請他做東部督郵。這時,中常侍侯覽家在防東,殘暴百姓,無法無天。張儉揭露侯覽和他的母親的罪惡,請朝廷處死他們。侯覽把張儉上的章表扣壓起來,皇上沒有看到,于是張儉與侯覽結了仇怨。鄉人朱并本性諂媚,卑鄙齷齪,被張儉看不起,朱儉對張并懷恨在心,于是上書告張儉與同郡二十四人為朋黨,朝廷于是下令捉拿張儉。張儉逃命,狼狽出走,望見人家,就去投奔歇腳,所到之處沒有不敬重他的名聲和品行的,都不惜破家滅族地掩護他。后來張儉流亡到東萊,宿李篤家里。外黃令毛欽帶兵到他家,李篤對毛欽說:“張儉知名天下,逃跑不是他有罪。即使見到張儉,您難道能忍心把他捉了嗎?”毛欽站起來撫著李篤說:“蘧伯玉以獨為君子可恥,你為什么一個人獨專仁義呢?”李篤說:“我李篤雖說好義,您今日已得義一半啊!”毛欽嘆息地走了。李篤因此得以送張儉出塞,張儉終于免于逮捕。凡是張儉所經過住宿的人家,被處死的數以十計,宗族親戚都被殺滅,郡縣因此殘破不堪。
中平元年(184),黨錮的事解除了,張儉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大將軍、三公都征召他,又以敦樸推舉,朝廷公車特征,起用他任少府,他沒有接受。獻帝初年,百姓饑荒,張儉家里的財產還比較富裕一些,于是他拿出財產和同鄉人共同享用,靠這些財產得以生存的以百數。建安初年,朝廷征召他作衛尉,不得已才去接受。張儉看到曹操有篡奪野心,于是閉門不問世事,把車子也懸掛起來。一年多以后,在許州去世,終年八十四歲。
史官評論說:從前魏齊避死,虞卿離職同他一起逃亡;季布逃命,朱家甘心隱蔽他,救他。張儉觸怒了天子,顛沛流離,到處逃命,天下人聽到他的消息的,大都喜愛他的壯志,爭著做收留他的東道主。以至于棄城丟官,滅身破族的,有數十百起,難道張儉還不賢良嗎?然而張儉單憑自己的一只手掌,想堵塞江河,最終遭到因疾惡過甚而招致的災禍,可見他是多么的不自量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