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美學研究·典型與單個人
文藝美學研究·典型與單個人
1885年11月恩格斯通過評論敏·考茨基的小說《舊人和新人》,在肯定作者個性描寫的成績之后,接著導引出關于典型問題的重要理論。
“每個人都是典型”,意思是人物應有一定的社會代表性,體現(xiàn)出現(xiàn)實生活中某一類人的普遍性品格。他作為“一定的階級和傾向的代表”,能夠向讀者揭示某種“政治的和社會的真理”。這里的典型特指“社會典型”,即每個人都有充分的社會代表性,并不是指文藝作品中的藝術典型。 “又是一定的單個人”,指的是典型人物必須具有獨特的個性。它要象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那樣具體可感、栩栩如生,不讓生動的個性消融到抽象的原則里去;同時,它又必然地體現(xiàn)著某種共同的社會本質,嚴格地區(qū)別于“惡劣的個性化”。所謂老黑格爾所說的“這個”,是承接上句“單個人”而來的補充論述,進一步指出典型人物是一個獨一無二、不可重復的個別形象,它的概括性普遍性的品格只有經(jīng)過“明晰的個性化”,化為“個別的感性的東西”,才能完滿地顯現(xiàn)出來。 “這個”這一術語出自黑格爾的《精神現(xiàn)象學》和《美學》,其基本含義是帶有一般性、共同性(“共相”)的個別形象。這個“個別”既包含它自身,又包含許多一般的東西,因此它具備雙重意義。 “一定的單個人”就是這種意義上的“個別”。在文學作品中, “這個”強調(diào)性格的鮮明、豐富和完整。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整體,本身就是一個世界,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滿的有生氣的人,而不是某種孤立的性格特性的寓言式的抽象品。”這就是說,典型性格是個別與一般、現(xiàn)象與本質對立統(tǒng)一的整體。不過,黑格爾的理論是建立在“美就是理念的感性顯現(xiàn)”這一客觀唯心主義的基礎之上的。他把藝術的內(nèi)容、性格的豐富多樣性看做絕對觀念的外化,而不是自然與社會發(fā)展的反映。
恩格斯批判了黑格爾“這個”的神秘外殼而取其辯證法的精華,指出典型人物的生命來自生氣勃勃的現(xiàn)實生活而不是抽象理念的演化。它既體現(xiàn)著深廣的社會生活內(nèi)容,反映某種社會本質的共同性,同時又富于鮮明獨特的個性,是一個生動活潑的個別形象。針對當時德國文壇上流行一時的忽視個性描寫,把人物變成時代精神傳聲筒的不良創(chuàng)作傾向,恩格斯借用黑格爾的“這個”強調(diào)個性刻畫的重要性,要求進步文藝通過塑造個性鮮明的藝術典型反映社會本質的真實。恩格斯的這一理論完整地概括了典型人物的基本內(nèi)涵和主要特征,既是對以往典型創(chuàng)造經(jīng)驗的科學總結,又對當時和此后的革命文學塑造新的典型人物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因此它在整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特別是典型學說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我國學術界對恩格斯這一典型理論存在著不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