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流派·虔誠主義
外國文藝美學要略·流派·虔誠主義
印度中古時期流行的文學思潮和流派。虔誠主義來自印度教的虔誠運動,主張虔誠地崇拜大神毗濕奴的化身羅摩和黑天。由于這一流派的作品主要是詩歌,所以又稱虔誠詩派。代表詩人有杜勒西達斯、蘇爾達斯、格比爾達斯和加耶西等。
虔誠主義的基本精神是通過對大神的虔誠的信仰,達到人與神合一的精神境界。這一派詩人在思想上又各不相同,杜勒西達斯和蘇爾達斯一個歌頌羅摩,一個歌頌黑天,因為他們虔誠膜拜的神是有形的,所以叫“有形派”;格比爾達斯和加耶西實際反對崇拜偶象或化身,一個主張萬物有神的泛神論,一個主張通過愛與神結合,因為他們心中的神是無形的,所以稱“無形派”。有些虔誠詩內容著重艷情,而以宗教感情作解釋。由于這種宗教感情難以用語言說明,只能用形象、感情、信仰來表現,因此不為一般人所理解,被稱為神秘主義。
虔誠主義產生并流行于伊斯蘭教信徒侵入印度并建立王朝時期,這一思潮正是抵制伊斯蘭文化和進行宗教改革的產物。因此,虔誠主義文學既有對梵語文學的美學傳統的繼承,也有伊斯蘭教思想的影響。前者主要表現為接受了“情”、“味”、 “韻”的美學思想,后者主要表現為一神崇拜和神秘主義。然而虔誠主義的哲學基礎仍然是吠檀多哲學的“不二論”。吠檀多哲學的最高境界是“喜”即梵我合一,虔誠主義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人神合一,其基本思想是一致的。
虔誠主義從十五世紀到十七世紀中葉在印地語文學中流行,但其影響卻更廣泛而深遠。一是在創作實踐上,直到二十世紀上半葉,印地語文學中還有襲用虔誠詩題材的作品;二是在美學思想上,對于印度從中古直到近代美學中神秘主義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