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樸和《孽海花》
曾樸(1872—1935),晚清著名小說家。字孟樸,又字太樸、小木,號籀齋,署東亞病夫,江蘇常熟人,出身于官宦之家。青年中舉,曾官中書舍人。戊戌變法前夕與改良派譚嗣同等人交往并參加變法活動。1904年創《小說林》書社,后又創辦《小說林》雜志,發表創作小說和翻譯小說。同情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辛亥革命后曾任江蘇省議員、官產處處長、財政廳廳長、政務廳廳長等職,大革命失敗后,在上海開真善美書店。曾樸一生著述頗多,除《孽海花》外,還有《未理集》等六種詩集、《推十合一室文存》等七種文集以及《孟樸短篇小說集》、《魯男子》、《雪曇幻夢院本》等。
《孽海花》是曾樸小說的代表作,也是著名的長篇譴責小說。此書的創作由“愛自由者”(金天翮)發起,由“東亞病夫”(曾樸)撰述。此書創作約始于1903年,至1928年才出版十五卷三十回修改本,期間約二十余年。此間作者思想經歷有很大變化,原稿與改稿也有很大不同,總的說來改稿削弱了原稿的思想性。《孽海花》全書以金雯青和傅彩云的故事為線索,其間穿插許多官僚、文人逸事,從側面反映了同治初年到甲午戰爭失敗的三十年間的社會政治、文化情況。書中人物多有影射,主要人物金雯青影指洪鈞,傅彩云即賽金花。作品揭露了晚清封建統治的沒落和腐朽,把官僚的腐敗同國破家亡的形勢聯系起來,把批判封建階級的腐朽與抨擊帝國主義的侵略野心結合起來,批判較為深刻有力。作品以同情的筆調描寫革命黨人的活動,頌揚孫汶(影指孫中山)是“面目英秀,辯才無礙”,“不尚空言,最愛實行”的偉大人物,也顯示了積極的思想傾向。但作品基本上仍是以改良主義為思想基礎,宣揚君主立憲主張,把光緒皇帝描繪成“圣明燭照”的圣君,認為救國應“先救皇上”,表現了明顯的局限性。作品結構工巧,文彩斐然。涉及二百余人,寫三十年間事,但卻能聯綴成一整體。作品刻畫細膩,尤善于刻畫裝點風雅、扭怩作態的名士。《孽海花》在當時頗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