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六藝
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六藝
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古代學校的教育內容。《周禮·地官·保氏》載: “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是,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據鄭玄注,五禮乃“吉、兇”等五種儀禮,六樂乃“云門、大咸”等六種樂調,五射乃“自矣、參連”等五種射獵方法。五馭乃“鳴和鸞、逐水曲”等五種駕車技術。六書乃“象形,會意”等字型構造,九數乃是九種有關算術幾何的問題。六藝的另一種含義乃指“六經”。《史記·滑稽列傳》載: “孔子曰:‘六藝于治一也。 《禮》以節人,《樂》以發和, 《書》 以道事,《詩》以達意, 《易》以神化,《春秋》以道義。’” 《禮》即“三禮”指《儀禮》 《周禮》 《禮記》三種古籍。 《儀禮》有“士官禮”等五十卷, 《周禮》有“天官” “地官” “春官”“秋官”共四十二卷,《禮記》有“曲禮”等六十三卷。 “三禮”乃有關上古典章制度的文獻,但其中也包括很豐富的美學和文藝思想,表現了儒家的文藝美學觀,如《禮記·經解》載孔子曾說“溫柔敦厚,詩教也”。這就是儒家詩歌理論的核心,影響中國詩歌發展和人們的審美心理結構達二千余年之久。 《樂》即《樂經》。即《尚書》,中國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尚書》雖為歷史文獻,但其中亦有很豐富的美學文藝觀點,其基本宗旨亦是儒家立場。如著名的“詩言志”之說最早即見于《尚書》。中國詩歌歷代均以“詩言志”三字為宗旨,影響之大,幾無其匹。另外《詩經》六義之說亦最早見于《尚書》 “賦比興”的創作手法和原則亦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詩》即《詩經》古稱《詩三百》,這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易》即《易經》,也稱《周易》相傳為周人所著,故名。 《易經》中分有“經”、 “傳”,其中有很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尤其有豐富的美學思想,其中關于“象”及“象”與“意”的關系的觀點對后世亦有深遠影響,“意境”說、 “興象”說均可溯源于此。 《春秋》是一部史書,相傳為孔子所撰。《春秋》簡潔的記事中寓有微言大義。后代把在敘事中暗含褒貶的手法稱為“春秋筆法”。
總之, “六藝”被后世儒家奉為經典,因而其中的美學、文藝思想亦得到廣泛流傳和推崇,對中國古代美學和文藝思想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影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