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舞論》
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舞論》
印度古代美學和文藝理論著作。成書年代爭論較大,一般認為約在公元前后。可能是從公元前開始積累經驗,而公元后才逐步修訂成書的。全書以詩體歌訣為主,輔以散文體的解說。歌訣可能是比較原始的部分。作者相傳是婆羅多牟尼,也是傳說中的戲劇創始人的名字。 《舞論》所謂舞,是一種包括音樂和舞蹈動作的戲劇。
《舞論》首先論述了戲劇與現實的關系。它認為戲劇是源于現實生活的,是對現實生活的模仿。認為戲劇是“三界中全部情況的表現”,具有各種各樣的感情,以各種各樣的情況為內容,來“模仿人間的生活”。接著《舞論》論述了戲劇的目的和效果, 認為戲劇可以給各種人以教益,同時也能夠產生娛樂的效果。 《舞論》還概括出戲劇的本質,認為“這種有樂有苦的人間本性,有了形體等表演,就稱為戲劇。”
《舞論》認為戲劇的教育和娛樂作用是在各種以“情”為基礎的“味”的表現中產生的。 “情”這一詞源出于“存在”,變為名詞又可以是“使存在”。 《舞論》解釋說,因為這些情把具有語言、形體和內心的表演的詩的意義去影響、感染,注入觀眾、 聽眾,所以叫做“情” (使存在)。由此可見,“情”是指藝術創作所傳達的東西,可兼有情景、情調、情緒、感情之意。 《舞論》將情分為“別情”和“隨情”,所謂別情指通過表演為人們所明白認識的具體情況;隨情則指以一定的具體表演作為手段而傳達出來的情調。別情和隨情都來源于現實生活。《舞論》又依作品內容需要定出主要的情(常情)和次要的情。常情有八種,即歡樂、笑、悲、憤怒、勇、恐懼、厭、驚詫等。在所有的情中,常情最為重要,是產生“味”的基礎。“味”原義是人的感官之一舌的感覺對象,是一個哲學術語。《舞論》最早賦予其美學意義,指的是戲劇感染觀眾的基本情調。 “味”產生于“情”。《舞論》解釋說,“味”產生于各種情的結合,正如味產生于佐料、蔬菜和其他物品的結合。“味”具有被嘗的性質。就象正常人吃食物嘗到味一樣,有正常心情的觀眾嘗到為不同的情的表演所顯現的“味”,就獲得了快樂。以八種常情為主結合其他情產生出八種“味”,即艷情、滑稽、悲憫、暴戾、英勇、恐怖、厭惡、奇異。從《舞論》對“情”和“味”及其關系的具體分析可以看出, “情”大體指客觀的現實生活,無論指情景、情感還是指表演,它總表示客觀的“存在”。而“味”則是包含各種美感的廣義的美。所謂“嘗味”即審美。 《舞論》認為戲劇的教育和娛樂作用都是以審美為基礎,可見《舞論》是把審美作為藝術活動的中心。“味”產生于“情”的論述,說明《舞論》的美學思想基本是唯物主義和現實主義的。
《舞論》是實際從事戲劇工作的人所做的經驗總結,所以它把表演放在重要地位。認為戲劇只有通過表演,才能使觀眾嘗到“味”。表演包括語言、形體和訴諸外形的內心活動,而后者是表演的基礎。表演必須與基本情調一致,并為其服務。 《舞論》細致地列舉分析了各種“味”在舞臺上的表演方法,形成一整套表演程式。并且具體分析了表演的效果,認為來自語言和外形的表演低于來自內心的情調感染的表演。 《舞論》分析戲劇的失敗主要來自劇本、演出和演員本身的錯誤。并且分析觀眾的各種情況,認為既然世人的種種不同品質是戲劇的基礎,因而世人才是評判戲劇成敗的權威。
《舞論》所論的是一種綜合藝術,因此它也論到了舞蹈,詩律,音樂等,這些論述的中心也是以“情”為基礎的“味”。
《舞論》是現存的古代印度最早的系統的美學和文藝理論著作。它總結了自《吠陀》以來的美學思想和藝術創作經驗,成為印度古代美學的集大成者,開創了印度美學史的新時代,對印度后來的美學以及文藝理論和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印度美學傳統。首先,印度美學把審美放在第一位,既不同于古代西方美學重視反映客觀規律的真,也不同于中國古代美學重視道德教化的善。這種重美的傳統是由《舞論》開創的。其次,印度古代美學總是與具體的藝術理論相結合,而距離哲學比較遠,因而形式技巧的探討較多,哲學的概括較少。這種特點也始于《舞論》。第三,《舞論》對“情”和“味”的分析建立了印度美學的基本范疇。后來的各派美學理論,只是以《舞論》的解說為基礎加以發展。此外,作為戲劇理論著作,《舞論》對后世影響巨大,后來的戲劇理論著作大體上不能出其范圍,而戲劇作品也在主要原則上遵循其規定。甚至音樂舞蹈等藝術也視《舞論》為理論權威,并嚴格遵循它的一些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