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大學·中庸
【3490】論語·大學·中庸
(陳曉芳,徐儒宗譯注,中華書局,20萬字,2011年3月第1版,2017年3月第16次印刷,26元)
△論語第二十、大學十章、中庸33章。
〇《論語》用言談的原態方式記錄了孔子的思想,成為人們了解孔子思想最基本也是最可靠的文獻。孔子是儒學的創立者,《論語》自然也是了解和研究儒學理論的重要文獻。西漢后期,安昌侯張禹合《齊論語》《魯論語》二書重新修訂,形成了一個新的《論語》改編本,當時稱為《張侯論》。流傳至今的《論語》基本上是張禹的這個本子。
〇“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〇仁集中體現了孔子對于人的哲學思考,是一個直接關系到孔子社會理想與政治原則的重大問題。
〇“朝聞道,夕死可矣”
〇“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心懷道德,小人心懷鄉土;君子心懷法度,小人心懷恩惠。)
〇“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事奉君王時過于煩瑣,就會受屈辱。朋友交往中過于煩瑣,就會導致疏遠。
〇孔子提出的“過猶不及”“和而不同”“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等觀點,都是中庸思想的具體體現。
〇“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〇“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志向在道上,據守在德上,依靠在仁上,游憩在藝上”。)
〇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子不談論怪異、強力、叛亂、鬼神)。
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以文獻、德行、忠心、誠信教育為主)。
〇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心胸平坦寬廣,小人經常局促憂愁”。)
〇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溫和而嚴厲,威嚴而不剛猛,恭敬而安詳)
〇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絕無四種毛病,不憑空揣測,不主觀臆斷,不固執己見,不唯我為是)。
〇食不語,寢不言。
〇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如有王者興起,一定要三十年方能使仁得遍行天下”。)
〇“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〇“道不同,不相為謀”。
〇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君子有三個變化的形象:遠遠望去莊重威嚴,與他接近溫和可親,聽他說話義正詞嚴)。
〇《大學》是一部“德治”為指導思想的政治哲學。它的書名含義,就是在大學(又稱太學,古代全國最高學府里所講授的博大而精深的圣王之學,也稱為“大人之學”)據朱子考定為孔子的學生曾子所作。《大學》依據孔子“仁”的思想,以“德治”為指導,闡明了儒教“修己以安人”的圣王之道。“三綱領”、“八條目”。“三綱領”是明明德,親(新)民,止于至善;“八條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未來,沒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〇“富潤屋、德潤身”。
〇《中庸》是儒家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作者為子思,系孔子之孫、曾子的弟子。《中庸》就是闡述中庸之道的書,它的內容可概括為,以“仁”為指導,以“誠”為基礎,以“中庸”為方法的人生哲學,旨在追求人類社會協調和諧地正常發展。其在儒家學說中,既是哲學意義上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又是道德倫理上的行為準則。所謂“中”就是適度、正確,合宜而含有真理之意,體現了處理事物的正確性;所謂“庸”,就是平凡、普遍并含有運用之意,體現了使用與一切事物的普遍性。
〇“中庸”,即正確而普遍適用的真理。
〇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〇“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〇“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〇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遮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凡是治理天下國家,有九條大綱。也就是:一要修養自身品德,二要尊重賢人,三要親愛親人,四要敬重大臣,五要體恤群臣,六要愛民如子,七要招來各類工匠,八要優待遠方來人,九要安撫諸侯)。
(2018年4月6日晚閱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