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文學
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個流派。本世紀四十年代產生于法國,五十年代中期開始衰落,到了七十年代,作為文學流派已不復存在。存在主義的代表作家主要有三個:薩特、加繆和波伏瓦。存在主義的代表作品有薩特的小說《惡心》,劇本《蒼蠅》、《間隔》、《死無葬身之地》,加繆的小說《局外人》、和波伏瓦的小說《女賓》等等。法國存在主義文學的產生有兩個因素,一是德國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德國、法國存在主義作家在哲學體系上基本是師承德國無神論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的理論。而法、德兩國的存在主義又可以追溯到這一哲學的先祖——叔本華、基爾凱戈爾和尼采。法國存在主義文學產生和發展的另一個因素是歐洲法西斯勢力的猖獗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國的淪陷。在被占領的形勢下,存在主義關于人類命運的思考和對于國家民族命運的關注結合在一起,造成了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和文學特有的積極因素,因而具有一定程度的歷史進步意義。存在主義文學所表現的存在主義哲學觀點,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關于世界是荒誕的觀點。存在主義者認為,世界和歷史是由無法理解的偶然性構成的一片荒誕和混亂,根本沒有什么規律可循,人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受不可捉摸的命運力量的支配,伴隨他們的只有不幸和痛苦。二是關于“自由選擇”的思想。存在主義者,特別是薩特認為,人生下來只是一種存在,而不具備本質,人的本質是后來獲得的,獲得這個本質的方式就是“自由選擇”。即不受任何道德原則的約束,而完全由個人意志所支配和決定的選擇。三是所謂“他人即地獄”的觀點。這一觀點,對于說明資本主義制度下爾虞我詐、相互傾軋、欺騙、殘害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薩特把特定歷史和社會條件下的人的處境,概括為普遍存在的人類的共同處境,這是完全錯誤的。存在主義適應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加深了對資本主義文明的危機感,和對人類前途感到迷茫的西方一代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心理情緒,特別易于為戰后興起的一些文學流派,如“憤怒的青年人”、“荒誕派戲劇”和“新小說”派等作家所接受,成為他的重要理論基礎。在法國存在主義文學的影響下,存在主義在歐洲和世界的其他國家也得到了發展,出現了諾曼·梅勒(美國)、略薩(秘魯)、安部公房(日本)、沃爾馬(印度)等存在主義的或帶有存在主義色彩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