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嚴肅的藝術家》
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嚴肅的藝術家》
美國意象派詩人艾茲拉·龐德著,發表于1913年。這是龐德闡明意象派的主張的一篇重要的詩論,具有“為藝術而藝術”的傾向。
龐德認為藝術是一種科學,它的對象是人,即指人類和個人。“藝術為我們提供了大量材料,這些材料涉及人性,涉及抽象的人,涉及作為一種有思想感情的動物的人”。最主要在于藝術能反映人的真實愿望。他還提出了好的藝術和壞的藝術的區別。所謂壞的藝術指那些不精確的藝術,也就是虛假的藝術。如果一位藝術家歪曲了人性,歪曲了他理想中至善的本質,歪曲了生命力的本質等,他就在撒謊。那么所創作的決不是好的藝術,他本人也決非是一個好的藝術家。在他看來,好的藝術就是指那種作真見證的藝術,那種最精確的藝術。即使表達模糊的東西也可以十分精確,甚至也可以純粹是自欺欺人地認為這種特別模糊的東西也具有明確的輪廓。這里所說的精確、明確主要在于意象表現的真實。
龐德認為藝術創作比藝術批評重要。他說“一件藝術品勝過四十篇序言或辯解。”所以嚴肅的藝術家是科學的,而理論家則往往象中世紀的人那樣,是經驗主義的。嚴肅的藝術家之所以是科學的,就因為他能精確地表現他的希望、憎恨或淡漠的形象,精確得完全和他內心那種希望、憎恨或淡漠相符。而理論家則不然,他們“往往這樣行事的,仿佛他個人的經驗、局限和好惡就是典型的,甚至是帶有普遍性的。”他們總是要求別人象他們那樣行事,而藝術家卻從不要求別去做什么。因為嚴肅的藝術家如同嚴肅的科學家一樣,往往是超然物外的。 “想在舞臺出風頭,想博得觀眾的掌聲,卻是同嚴肅的藝術家風馬牛不相及的”,在有思想感情的人當中,壞的藝術家會受到蔑視,而嚴肅的藝術家會受到支持和鼓勵。但在當今的社會里, “以不嚴肅的藝術家為最常見,其人數也遠在嚴肅的藝術家之上。”
他認為在藝術中有一股融會貫通的力量,這就是情感。藝術家要寫得好就要對它控制得恰到好處,作者說的正是他所要說的,非常明確而又簡潔,使用最少量的字眼和最短的篇幅,表現情感印象或產生這種印象的情感特征。
最后,他認為要有一致的、互相協調的意象。要善于使用比喻,使詩能給讀者帶來充滿激情的一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