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通義》講了什么內容
《白虎通義》講了什么內容
公元79年,東漢漢章帝建初四年,為了討論“五經”思想上的異同,漢章帝下令召集很多飽學之士,讓他們在白虎觀進行辯論解說,以便達成共識。后來,我國著名史學家班固等人總結這些經學辯論的結果,并把辯論結果撰寫成書,即流傳到現在的《白虎通義》。可以說《白虎通義》是唯心主義的哲學典籍,全書有濃厚又神秘的唯心主義色彩。書中基于已經被神化了的陰陽五行學說,來解釋社會中出現的種種現象。
《白虎通義》集兩漢經文經學之大成,主要記載了在白虎觀辯論會中,天下才子對經學的議論和評價,書中有很多內容都在復述董仲舒的“新儒學”,并有所發揮。書中觀點是天高地厚,天為尊,天是最高的神,地是天的妻子,天地萬物生于五行,天作為最高的神,安排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這樣一來,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具有封建倫理的性質。天造就了人,人時時處處模仿天,皇帝是天子下凡,天人一體,可以遙相感應,順理成章地成為最高統治者。
相對于董仲舒的三統學說,《白虎通義》作了更為詳盡的解說,它認為“三統”受命于天。所以,封建社會的“三綱五常”都是天經地義的,任何人都不能違背,如果誰膽敢違背,就會受到上天的懲罰。《白虎通義》還大力倡導學習。不過,這里所說的“學”的內容,并不是客觀世界的知識,而是“圣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