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文學
秦漢文學是我國古代文學發展史上繼先秦文學之后的第二個重要階段。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從而結束了長達兩個世紀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秦帝國建立后,秦始皇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政治上廢除了西周以來的分封諸侯王的制度,代之以中央統一領導的郡縣制,統一了全國的法令制度;在經濟上統一了全國的度量衡和公路交通;在文化上進行文字的統一和改革,一律以小篆代替秦以前的復雜文字。這一切都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與此同時秦王朝也實行了一系列強制措施,在政治上嚴厲打擊反秦武裝力量;在思想上實行嚴格控制和高壓政策,“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史記·秦始皇本紀》)終于釀成了歷史上有名的焚書坑儒。這樣一來,秦王朝統治的十幾年時間里,在文學上很少成就。
秦代文學唯一的較有影響的散文作家是李斯。李斯與戰國末期著名思想家韓非子同是荀子的學生,學成入秦,輔佐秦始皇統治新建的秦王朝,任秦丞相。李斯的代表作是《諫逐客書》。內容是勸說秦始皇取消驅逐客卿的錯誤作法,主張延攬各地賢能之人才,共同為鞏固秦王朝服務。作者從“跨海內、制諸侯”、“成帝業”的遠大政治目標出發,列舉了許多非秦國的客卿對秦統一中國的杰出貢獻,得出逐客必將導致秦王朝走向危亡的結論。全文議論有力、氣勢奔放、排比鋪陳、富于文采,是一篇從諸子散文向賦體過渡的駢偶體政論文。
除李斯之外,還有戰國末期由呂不韋組織其門客編寫的《呂氏春秋》一書,完成于秦統一之前。這部著作共二十余萬言,內容上是先秦以來陰陽、儒、墨等各家思想的折衷和調和。《呂氏春秋》文字樸質通俗,善于用典和借寓言故事說理,富有文學意味。統一的秦王朝建立之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視,所到之處皆刻石立碑,因此有一些刻石文傳世。其內容歌功頌德,形式上是模仿《詩經》中“雅”“頌”的四言韻文。這些刻石文雖然沒有什么文學價值,但作為最早的碑文對后世的碑志還是很有影響的。在民間文學領域里,秦代流傳一些歌謠,比較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對秦暴政的強烈不滿。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更加暴虐無度,激化了階級矛盾,終于暴發了以陳涉、吳廣為代表的全國性農民大起義,很快便推翻了秦王朝。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建立了西漢王朝。漢朝的統治者,鑒于秦朝迅速滅亡的歷史教訓,實行了一些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秩序,發展生產的政策,使社會安定,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
西漢初期的散文十分發達,辭賦也長足發展起來。著名的政論散文作家有賈誼和晁錯。賈誼的代表作是《過秦論》和《陳政事疏》。《過秦論》由上、中、下三篇組成,集中分析論述了秦王朝滅亡的原因,目的是為漢朝統治者提供借鑒。文章雖然旨在分析秦之“過”,但卻從秦的興盛發展寫起,直到秦始皇統一之后的赫赫氣焰。然后筆鋒一轉,寫秦之速亡,從而自然得出仁義不施、攻守異勢的結論。用以諷諫漢統治者在守業之時,決不可施暴政于人民。晁錯的代表作是《論貴粟疏》,文章議論風發,感情熾烈,力主改革,發展生產,表現了對國計民生的熱切關心。漢初的韻文,繼承和發展了戰國時代楚辭的形式,創造了騷體賦,其代表作有賈誼的《吊屈原賦》等。這些賦作雖然缺乏屈原那種強烈而深沉的思想感情,但也抒發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和表達了自己的政治見解;而此時枚乘的《七發》則成為漢賦正式形成的標志。
漢代文學發展的鼎盛時期,是漢帝國政治穩定,經濟空前發展的漢武帝時代。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對思想文化發展十分重視,不僅“廣開獻書之路”,而且還“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制定實行了一些利于文學發展的措施,促進了文學的發展。漢武帝為“潤色鴻業”的需要,大力提倡文人寫賦,使賦由漢初的抒情言志的騷體賦演變為散體大賦,代表作家是司馬相如。他的著名作品《子虛賦》和《上林賦》成為散體大賦發展的高峰。作者以夸張的手法和華麗的詞藻,大肆鋪陳漢帝國的繁榮和聲威,極盡歌功頌德之能事,只是在結尾略微規勸一下統治者要節儉去奢。后人說它是“勸百而諷一”。在詩歌方面,漢武帝擴大了漢初開始設立的音樂機關——樂府。樂府除把文人歌功頌德的詩歌譜曲演唱之外,還大量搜集全國各地的民歌,用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即通過民歌了解民情,作為鞏固統治的借鑒。整理和保存下來大量的民間詩歌,據《漢書·藝文志》記載,西漢樂府民歌有一百三十八首。這些樂府民歌是繼《詩經》之后再一次為詩壇吹來清新的氣息,推動了文人的詩歌創作。
偉大的歷史學家和文學家司馬遷的宏篇巨著《史記》,不僅是偉大的歷史著作,而且也是傳記文學的典范。《史記》以本紀,世家、列傳、表和書五種體裁生動而又翔實地記錄了我國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帝時代三千年間的歷史,以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總結和記敘了中國歷史的發展,表達了司馬遷的思想見解。其中的本紀、世家和列傳則完全是以寫人物為中心的傳記文學作品。作者以生動流暢、簡煉有力的語言熱情歌頌了農民起義領袖和各種愛國人物;無情揭露了暴君酷吏的丑惡嘴臉,表現了作者鮮明的愛憎情感和非凡的膽識。
西漢后期的散文中比較突出的是桓寬的《鹽鐵論》。作者在記述“文學賢良”與“丞相御史”討論關于鹽鐵專賣問題的情景時,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成為西漢后期政論文的代表作品。劉向編著的《新序》和《說苑》記載了一些民間故事、傳說和寓言,對后代的敘事文學有一定的影響。東漢時期的史傳文學,有班固的《漢書》,它是我國第一部斷代史。書中不少傳記寫得很成功,記事詳贍,語言簡練,有自己的特點。東漢后期的賦漸漸演變為抒情詠物小賦。代表作品有趙壹的《刺世嫉邪賦》。它突破了漢賦的傳統,直抒胸臆,憤世嫉俗,有強烈的反抗精神。東漢有樂府民歌。現存的兩漢樂府民歌,總共不過四十首左右,東漢的占多數。這些樂府民歌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漢代的社會生活。其中有表現對階級剝削和壓迫反抗的《婦病行》和《東門行》;有揭露戰爭和徭役給人民帶來災難和痛苦的《十五從軍征》和《戰城南》;有抗議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上山采蘼蕪》和《陌上桑》等。尤其是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不僅在廣闊的生活畫面中塑造了兩個反抗封建禮教,爭取純真愛情的動人形象,而且也標志著中國敘事詩的成熟,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東漢的文學內容。還有在樂府民歌影響下產生的文人五言詩。它的代表作品是《古詩十九首》。多寫士人的離情別緒和失意感傷。然而這些詩具有突出的藝術成就,把五言詩的創作推向一個新的階段。總之,秦漢文學繼承和發展了先秦文學,又為代之而起的建安文學準備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