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美學基本理論·審美態度
文藝美學基本理論·審美態度
是人們在從事藝術活動和審美活動時所持的一種態度,具體說來,就是人們在觀賞自然景色,觀看繪畫、電影、戲劇,朗誦詩歌,欣賞音樂時不自覺地形成的一種心理狀態。這種態度既不同于實用態度,又不同于科學態度。它與實用態度的不同表現在:它并不是致力于為下一步的行動和行為去進行準備,也不關心下一步行動所要達到的目的,更不構成達到這個目的手段,一旦把注意力轉移到實用生活目的時,審美態度便不再存在了。它與科學態度的不同表現在: 它不是旨在以一種獨創的方式,著眼于解決理想中和實踐中的問題,它不涉及概念思維,在知覺一件藝術品時,一旦開始有意地用概念去分析它、批判它、表揚它和否定它,審美態度便不復存在了。
審美態度的存在是事實,但形成審美態度的原因或因素卻是異常復雜的。其中有許多因素,是任何時候斷不可少的,例如景色的奇特,藝術作品本身的吸引力,欣賞者本身通過學習和實際獲得的欣賞能力等,還有一些因素是相對的或偶然的,如欣賞者的即時心境,某一段時間的特殊興趣所處的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藝術品展出的場合與時機等。(同一首樂曲在正式舞臺上演奏,就與它在酒巴間或軍事檢閱中演奏出來不同)雖然這樣一些因素是偶然的,但又是不可不考慮的。因此,在談論審美態度時,既要注意人類普遍心理因素,又要有歷史的觀點,換言之,一定要清楚地看到,從一種文化到另一種文化,從一種歷史背景到另一種歷史背景,從一個人的兒童期到成熟期,從一個場合到另一個場合的變化。注意這些因素,不僅有利于按照不同情況去引導和訓練審美態度的形成,而且還可以通過合理的安排,加速審美態度的形成,獲得更強烈的審美感受。
從表面上看,造成審美態度的核心因素,是無關功利,超然功利意欲之外,但追究其實質,這種說法仍然太絕對。其實,在這種表面的“無關功利”中掩蓋著一種較之個人直接功利更為廣泛和更為深刻的社會意義和社會性內容,它雖然于眼前的實踐生活無益,但卻使人看到了對整個種族、階級和時代有益的東西,這種滿足不是純生理上的,而是通過想象在精神上的一種滿足。正如帕克所說: “審美價值是在想象中轉化了的實用價值。鞋子是看起來很美,而不是穿在腳上的感覺,但卻必須是看來覺得穿著它是舒適的才行。屋子的美不在于住在里邊很舒適,但必須看起來使人覺得住在里面是舒適的。美就在對它的用途的回憶和預測中,它們是思想的兩個方面。用是行動,美則是純粹的意圖,明白了實用意圖作為純意圖進入美中,則可解決實用工藝品的矛盾,可以調解人們堅持藝術與生活相聯系和美學哲學所主張的美的非功利性的矛盾。”因此,審美態度的功利性是間接的,但又是影響深遠的;是秘而不露的,又是強有力的和不可缺少的。它是一種復雜、豐富、全面、深邃的態度,它調動了人的一切心理因素的參與,反過來又促使人的所有心理因素得到自由的發揮和高度的和諧,正因為如此,它才給人造成一種比生理愉快更加高級的愉快,并且成為一種巨大的精神推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