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美學研究·文藝作品的階級性的復雜性
文藝美學研究·文藝作品的階級性的復雜性
階級社會中的文藝,從總體上看,具有一定的階級性。但在具體的文藝作品中,階級性的表現是很復雜的。
第一,在一部作品中不只表現一個階級的思想情緒。在中外文藝史上可以看到,有的作品表現了較單一的階級的思想意識,但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是這樣單純表現本階級的思想情緒的。如有的封建階級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不僅表現封建階級思想意識,而且也有資產階級的思想。或是資產階級作家,但在作品中也有封建階級的思想情緒的表現。
第二,在一部作品中不只有一種政治傾向。一般說來,一部作品的政治傾向大多是單一的。但往往那些概括生活較深刻的作品不只單純存在于一種政治傾向,而是有兩種不相容的政治傾向,造成作品之中的矛盾。
第三,一部作品不只是在一個特定的階級中流傳并引起共鳴。今天的人民大眾在藝術欣賞過程中,不僅對無產階級的文藝作品,就是對過去時代流傳下來的文藝作品,也會引起感情上的波瀾。這就是通常所說的一種“共鳴”。還有一種現象,即在同一社會形態里,一部作品可以影響兩個不同的階級。
第四,一部作品不只為一個階級所利用。就作品本身來說或者原來有明顯的階級性,或者階級性不明顯,或者思想傾向有矛盾,或者思想內容上有中性的特點,但并不等于說作品本身沒有階級性。就是沒有階級性的作品,經過階級利用以后,使作品起到一定的政治作用,也就為作品涂上了一層階級的色彩。還有某些階級利用作品時,往往故意抹殺階級性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造成上述的文藝作品階級性的復雜性的原因,主要是:
首先,統治階級的思想是社會的統治思想。這樣,社會統治思想必然要在被統治階級作品中有所表現,就會出現相矛盾的思想交叉性。如在過去的社會形態中產生的民歌和民間故事,表現了勞動人民對剝削、壓迫的憎恨,對幸福的向往。但接觸到這些作品的原始記錄時,就會看到階級的局限。在許多故事的矛盾高潮中,總會出現國王或王子,使矛盾得以解決。這明顯受了當時君權社會的影響。民間文學中的一些封建道德觀念,也是出于這種原因。其次,新的社會意識并不完全由新的階級成員來表現。新的社會意識是在社會矛盾斗爭中產生的,但它并不一定完全由新的階級成員來表現,有時卻由舊營壘中的成員在和舊的階級營壘發生矛盾的情況下表現出來。比如但丁出身于貴族家庭,但他卻與自己的階級發生了矛盾,最終遭到終身放逐。他的代表作《神曲》就是因為他感覺到了資產階級新的歷史力量的沖擊,而表現出了資產階級新的道德觀念和思想意識。再次,由統治階級內部分工的矛盾所引起。馬克思和恩格斯把統治階級分為:一是“積極成員”即政治上和物質生產的掌管人;二是思想家、著作家,即思想方面的代表者。后者能集中地體現階級的道德水平,比“積極成員”高明得多,往往又以全社會利益代表者的姿態發言,表現人民情緒和民主精神,這樣就為作品中的階級性帶來了復雜的表現。當然這種分工矛盾并不能認為就是階級矛盾,它經常發展為階層與政治派別的矛盾。最后,某些階級在一定的條件下,有某種相通或相同之處。對于自然景物的共同美,一般都不會因為階級的不同而持否定的態度。有時不同的階級可以表述相同的思想。 《摩登時代》寫資本主義工廠采用自動化機器后,把人變成了機器的附屬物,表現了勞動“異化”的主題。這恰恰是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揭示的思想,但卓別林最后也沒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