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是唐高宗至武后初年出現的四位“以文章齊名天下”的詩人的合稱,指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舊唐書》卷一九〇上說:“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詞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杰?!?/p>
“四杰”都是7世紀下半期,即高宗、武后時期的在詩歌創作方面不甘因循、力圖創新的詩人。初唐詩壇,承襲六朝余風,沉靡浮艷的陋習侵染詩人的創作,富麗而呆板的艷情詩、宮體詩盛極一時。“四杰”繼王績之后卓然而出,打破了惡劣詩風幾乎獨尊的局面,為唐代的詩歌帶來一股清新的氣息,代表了當時文學革新前進的方向。
王勃(649-676),字子安,是初唐詩人王績的侄孫。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縣)人。14歲時應舉及第,授朝散郎。出仕以后,兩次因事廢官,一生屈處下僚,后溺水而死。明人輯有《王子安集》。王勃擅長五律、五絕,其詩意境恢宏、蒼涼挺拔,表現了詩人不平凡的報負。代表作有五言律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傳誦千載的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就出自這首詩。五言絕句《山中》以寥寥二十字融情入景,借物抒懷,氣勢渾壯,膾炙人口。他的駢文名作《滕王閣序》,表現出詩人的探索和創造精神,歷來為人稱道。王勃是“四杰”中文學成就最高的一位,被稱為“四杰之首”。
楊炯(650-693?),弘農華陰(今陜西華陰縣)人。十歲應神童舉及第,待制弘文館。后死在盈川縣令任上。明人輯有《盈川集》。楊炯是“四杰”中文學成就較小的一個,傳世詩作數量也不多,都是五言詩。他擅長寫邊塞詩,《從軍行》是他的代表作,表現了詩人對邊塞生活的向往和建功立業的渴望。
盧照鄰(637?-689?),字升之,號幽憂子,河北范陽(今北京一帶)人。出仕后做過幾任小官,晚年臥病隱居。因服丹中毒,不堪忍受病痛,自投潁水而死。后人輯有《幽憂子集》。盧照鄰善寫七言歌行。他的代表作《長安古意》用宮體詩的舊題寫市井生活的面貌,標志著宮體詩的轉變。這首詩對貴族生活的驕奢淫逸作了細膩刻劃,以縱橫奔放、飽含激憤的筆觸揭露了長安上層社會的腐敗墮落,顯示了詩人清醒的批判態度。
駱賓王(640?-684?),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縣)人。高宗時任長安主簿,后官至侍御史。因議論朝政得罪武后而被貶為臨??h丞。徐敬業起兵討武后,駱賓王參與其事,寫了著名的《討武曌檄》(《代徐敬業傳檄天下文》),事敗被殺。駱賓王生活閱歷豐富,留下的詩作也最多。有《駱賓王文集》。他擅長寫七言歌行,尤以邊塞詩著名,也寫了一些很有特色的五言詩。他的《在獄詠蟬》寄悲憤于詠物,托志向于比興,婉轉含蓄,意韻纏綿,在初唐的五律中是情采與風骨兼備的名篇。
初唐四杰都是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的詩人,他們不是憑借門第出身,而是依靠自己的創作躍上詩壇,力圖擺脫六朝以來的詩風,開拓一條詩歌發展的新路。他們的作品突破了傳統題材的限制,擴大了詩歌的視野,表現了積極進取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憤慨,顯露了即將出現的盛唐氣象的端倪。杜甫的《戲為六絕句》其二:“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睂Α八慕堋痹谥袊糯姼璋l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給予了充分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