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維特之煩惱(1774)
書信體小說。狂飆突進時期歌德的重要作品,也是德國文學第一部產生巨大國際影響的作品。小說以現實生活為題材,其中包含著作家個人的生活經歷,也包含著社會生活中的真實事件。全書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二部分為維特給友人威廉及夏綠蒂的書信,第三部分為維特死后威廉寫的后記。小說的基本情節是少年維特的社會遭遇和不幸的愛情。故事發生在一七七一年五月至一七七二年十二月間。維特出身市民,在鄉間舞會上認識了法官的女兒夏綠蒂,二人相愛。但夏綠蒂已經訂婚,維特非常苦惱。夏綠蒂結婚后維特離去,到公使館當辦事員。因不愿受人白眼,辭職回家。想去軍隊,但未去成,又回到夏綠蒂家附近。他的行動遭人非議,夏綠蒂丈夫對他非常冷淡,夏綠蒂也謝絕與他來往,維特開槍自殺。小說成功地塑造了少年維特的形象。他是一個具有進步思想的小資產階級青年。他頌揚自然,熱愛兒童,向往美好的時代,追求真誠的愛情,并且希望有所作為。他反對封建制度,憎惡官僚貴族。他的熱情希望與丑惡現實格格不入,處處遭受打擊。為了擺脫不幸的愛情,維特去工作,但受到歧視與冷漠;到處都是等級的偏見、貴族的傲慢和市民的庸俗。維特受到壓抑,感到窒息,找不到出路,在失去愛情幻想時,他結束了年輕的生命。因此恩格斯說:“少年維特樹立了一個偉大的批判的功績”。維特悲劇的意義就在于批判了德國的社會現實;同時,也反映了德國青年的弱點。他要求個性自由,并不進行改革;他的反抗,只是感傷和憤慨,在嚴酷的現實面前,無能為力。所以他的悲劇又是一個意志薄弱者的悲劇,反映了狂飆運動的思想局限。小說出版后引起強烈反響,被譯成歐洲許多國家文字。這是因為它表達了廣大青年反封建的心聲,引起共鳴。當然,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消極影響,即有些人追摹維特遺風;穿著維特的青衣黃褲,戀愛不自由就自殺。這是從消極意義上對《少年維特之煩惱》的理解。小說最大的藝術特點就是抒情性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