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農民戰爭
1524-1525年發生的西歐中世紀歷史上一次規模最大、斗爭激烈的反天主教會、反封建的人民革命運動。它是德國宗教改革運動深入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為著十分明確的物質的階級利益進行的斗爭。十五世紀后期,德國的資本主義因素有了顯著發展,特別是礦業和紡織業發展很快,出現了分散的手工工場。在商業方面,許多城市日益繁榮起來,如南部的奧格斯堡和紐倫堡等。在國際貿易方面,德國地處東西歐交通要沖,是歐洲國家商業聯系的重要環節。但是,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因德國的經濟分散以及政治上的分裂,而受到嚴重阻礙。直到十六世紀初,德意志仍然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經濟上的分散和發展不平衡,決定了政治上的不統一。當時,德意志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七個大選侯,十幾個大諸侯,二百多個中小諸侯,上千個獨立的帝國騎士,在全國分成三百多個大小不一的“國家”。大者有數十萬人,小者僅有數十人,各霸一方,混戰不已。國內分崩離析,交通阻塞,關卡林立。這種政治分裂又妨礙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在德意志經濟發展道路上,還有一個嚴重的障礙,就是羅馬天主教會。德意志是羅馬教會最忠順的奴隸,整個德國成為羅馬教會的主要榨取的對象。羅馬教廷每年通過德意志教會搜刮的財富竟達三十萬金盾,因此德意志有“教皇的奶牛”之稱。
德意志的經濟分散和政治分裂狀況,促使德國的階級關系趨向復雜化,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壓在農民頭上的是整個社會階層:皇帝、諸侯、官吏、貴族、僧侶、城市貴族和市民。市民中的中產階級,是正在形成中的資產階級,他們在政治上是散漫、軟弱的階級。城市居民中的下層群眾即城市平民,是舊封建行會的沒落成分和正在萌芽的近代無產階級最初先驅者成分的混合,有強烈變革現狀的要求,但尚未形成獨立的政治力量。占全國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農民受苦最深。封建勢力的掠奪奴役,使農民的狀況不斷惡化,農民們為了生存不得不鋌而走險,向教會和世俗的封建主進行斗爭。1493年,阿爾薩斯地區出現的農民和城市平民的秘密組織“鞋會”(在旗幟上附有一只有帶子的農民的鞋為標記)曾幾次組織起義,因泄密而失敗。十六世紀初,士瓦本地區出現了取名為“窮康拉德”的農民組織,于1514年舉行起義,但失敗了。此后,在士瓦本和萊茵河上游,鞋會和窮康拉德的活動繼續展開。當路德貼出《九十五條論綱》,點起宗教改革的燎原烈火后,農民和城市平民帶著自己的要求投入了運動,他們相信向一切壓迫者算帳的日子來到了。當路德背叛人民,倒向諸侯一邊以后,人民的宗教改革家閔采爾繼續把運動引向深入,宣傳要把宗教改革和社會改造結合起來,號召人民以暴力手段對現存社會來個大掃蕩,并在世上建立“千載王國”。閔采爾聯絡各地的革命教派,組織秘密的“基督教同盟”,發動人民對封建制度和天主教會作堅決斗爭。閔采爾傳播的革命火種在農民中間燃燒起來了。
1524年,偉大的德國農民戰爭爆發,在士瓦本、法蘭克尼亞、薩克森和圖林根形成三個起義中心。1524年夏,士瓦本地區首先爆發起義,組成了三千五百人的武裝隊伍,其中不少是閔采爾信徒。他們以《書簡》的形式表達自己的要求:用暴力推翻封建制度,沒收地主的土地。1525年春,士瓦本地區已有六支起義隊伍,總數達三、四萬人。起義軍首領在門明根集會,通過《十二條款》:要求廢除農奴的人身依附關系,歸還被領主侵占的公地,減輕勞役、地租和其他徭役,要求有選舉本地區牧師的權利,取消小什一稅等,主要反映富裕農民的利益。由于起義隊伍內部意見分歧,各自為戰,諸侯軍隊的司令官特魯赫澤斯采取欺騙和鎮壓兩手策略,于4月底擊潰了士瓦本農民軍的主力。1525年3月末,法蘭克尼亞爆發新的規模最大、斗爭也最激烈的農民起義。他們占領了幾百個城堡和寺院,懲辦了農民最痛恨的地主惡霸。起義軍的領袖羅爾巴赫統率的黑軍,使敵人聞風喪膽。法蘭克尼亞許多中小城市的城市平民積極支持農民,城市中產階級想利用農民運動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在羅爾巴赫農軍中,反映市民階級利益的文德爾·希普勒取得了領導權,迫使羅爾巴赫和蓋爾離開起義隊伍。1525年5月,起義軍攻下海爾布瑯,希普勒向在這里召開的農軍會議上提出一個綱領,即“海爾布瑯綱領”,又名“帝國改革綱領”。綱領提出,在德國建立統一的中央政權,讓騎士從沒收的教產中分得土地,騎士和市民的代表有權參加帝國會議,廢除國內關稅,統一度量衡,取消城市貴族對商業的壟斷,農民可以通過贖買的方式,即一次交納相當常年租額二十倍的贖金來擺脫封建義務。期望通過改革在德意志發展資本主義,是這個綱領的基本思想。正當起義軍首領辯論這個綱領時,特魯赫澤斯的軍隊趕到這里,市民為敵人打開城門,希普勒逃走。諸侯軍隊采取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辦法,到1525年6月底鎮壓了法蘭克尼亞的起義。薩克森和圖林根地區的農民起義最為堅決,是閔采爾活動的中心地區,成為德國農民戰爭的頂點。1525年3月,閔采爾領導繆爾豪森城的平民和礦工,推翻了城市貴族的統治,成立“永久會議”。起義烽火延及周圍地區。閔采爾力圖實現其建立“千載王國”的理想,但形勢卻要求新政權迎戰封建領主和教會等反動勢力的反撲。閔采爾號召農民和礦工共同反擊日漸逼近的教俗諸侯的聯軍,組成了八千人的武裝隊伍,布陣城郊御敵。1525年5月16日,八千義軍在弗蘭肯豪森附近與諸侯軍隊決戰,終因力量懸殊,五千名義軍慘遭屠殺。閔采爾受傷被俘,遭敵人嚴刑拷打,他堅貞不屈,壯烈就義。三個中心的農民起義失敗后,德國農民戰爭基本結束,個別地方的起義軍堅持戰斗到1526年,甚至更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