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尼古拉耶夫
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尼古拉耶夫
彼得·阿列克謝耶維奇·尼古拉耶夫(Петр Алексеевич Николаев,1924—),蘇聯文藝學家、科學院通訊院士。1949年莫斯科大學畢業。1968年通過博士學位論文。1969年起任莫斯科大學教授。1972年起任《人文科學》雜志主編。主要著作有《普列漢諾夫的美學和文藝理論》 (1968)、 《俄國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產生》(1970)、 《作為創作方法的現實主義》(1975)、 《俄國文藝學史》(1980)、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哲學美學唯心主義和文學思想》(1981)、 《藝術創作和文藝學中的歷史主義》 (1983)、《馬克思列寧主義文藝學》 (1983) 等。
《馬克思列寧主義文藝學》是尼古拉耶夫最新的一部專著,也是蘇聯高校文科教學參考書。此書不同于以往的《文藝學引論》、 《文學原理》,它基本上是按照馬克思列寧主義文藝思想發展史的體例來編寫的,把歷史和美學統一起來,作者力求在吸取蘇聯當代文藝學發展新成就的基礎上,運用新的研究方法,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文藝學做出系統的整理和闡述。全書前五章主要介紹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關于文學藝術的學說,俄國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產生、進步的和唯物主義的美學遺產。作者認為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赫爾岑、皮薩列夫等俄國革命民主主義的文學理論批評,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文藝學的先驅,馬克思列寧主義文藝學是在他們成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專著不僅評述了俄國早期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家和批評家普列漢諾夫、盧那察爾斯基、沃羅夫斯基等人的成就,而且評述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俄國美學和文藝學的探索,特別是對俄國文藝學經院派(包括神話學派、歷史比較學派、文化歷史學派、心理學派)做了較為詳細的介紹。專著后兩章主要介紹蘇聯文藝學的形成和發展過程,重點是介紹蘇聯當代文藝學,對蘇聯當代文藝學的現狀和成就做了扼要的闡述。除了黨性、人民性、真實性、批判與繼承、創作方法等一系列傳統的文藝學問題外,作者還介紹了許多新的理論探索,如文學批評的自我意識、藝術的假定性、符號學等。專著特別強調了方法論問題,論述了文藝學同其他科學的方法論的聯系、介紹了歷史類型學研究、歷史功能研究、系統分析研究,本文分析研究等一系列新的研究方法。如同作者在前言所說,“由于書中的觀點是有選擇的,因而是不完全的,它只提供蘇聯文學科學中某些主要是方法論和理論探索方面的概念。”但總的來說,這是一本有價值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