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阿道夫
【介紹】:
德國納粹黨頭目,法西斯獨裁者,發(fā)動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罪魁禍首。1889年4月20日出生于奧地利的布勞瑙,父親是海關公務員。讀中學時學習成績很差,卻喜愛歷史。一心想做畫家,但兩次報考維也納美術學院均落榜。父母先后去世后,十九歲時孑然一身前往維也納謀生,過著貧困的流浪生活,靠打小工、出售小畫片糊口,經常挨餓。閑暇時讀了一些書,逐漸形成了他的民族主義、反猶太主義、反社會主義和個人奮斗的人生觀和處世哲學。1913年移居德國慕尼黑,仍操舊業(y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希特勒欣喜若狂,竟跪下感謝上天讓他有幸參加這次戰(zhàn)爭,幻想進身發(fā)跡。他參軍服役,作戰(zhàn)勇敢,兩次受傷,兩次獲獎,由傳令兵升為下士班長。1917年因中毒氣回國養(yǎng)傷。德國十一月革命的爆發(fā)和11月德國的戰(zhàn)敗,對他刺激很大,種下了痛恨“十一月罪人”和向英、法復仇的種子。戰(zhàn)后,決定投身政治活動,以實現其個人野心。他回到慕尼黑,進入一個軍方辦的“政治訓練班”,后被任命為“教官”。1919年9月,奉陸軍指派,參加了1918年3月成立、1919年1月改組的“德國工人黨”。以其富有煽動力的演說才能和組織能力,很快就控制了黨的領導權。1920年2月提出了黨的《二十五點綱領》。4月1日,改稱為“民族(前譯“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按德文字頭縮寫音譯為“納粹”)。他為納粹黨組建了糾察隊(后改名為沖鋒隊),采用卐字做黨徽,設計了黨旗。1921年7月,擔任納粹黨主席,他撤銷黨的委員會,擁有獨裁權力,從而成了納粹黨的“元首”。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率領一批黨徒在慕尼黑的貝格勃勞凱勒酒館扣押了巴伐利亞州的三名軍政長官,宣稱“全國革命已經開始”,此事史稱“啤酒館暴動”。次日與警察的沖突中,他當場逃跑。暴動失敗后被判處五年徒刑,實際只服刑九個月,于1924年12月獲釋。他在獄中開始口述《我的奮斗》一書,并于1925年和1926年先后出版第一卷和第二卷。
1929年經濟危機為希特勒的野心創(chuàng)造了有利時機。他在全國建立納粹黨組織網,努力爭取壟斷資產階級和陸軍的支持。他到處發(fā)表演說,鼓吹復國主義、軍國主義、種族主義,許下種種諾言收買人心。由于得到德國壟斷資產階級的資助和對現狀絕望的普通群眾的輕信,納粹黨勢力大發(fā)展,希特勒個人影響急劇擴大。1933年1月30日,總統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為總理,1934年8月2日興登堡去世,希特勒兼任國家元首,建立了個人獨裁統治,正式形成了希特勒的第三帝國。希特勒把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作為既定國策,在政治上鎮(zhèn)壓共產黨,取締各種政黨,取消人民民主權利,建立納粹黨絕對統治地位;在經濟上大力重整軍備,實行國民經濟軍事化,制造各種武器;在軍事上迅速恢復和發(fā)展陸、空、海三軍,加快侵略擴張步伐。1935年3月,違反凡爾賽和約規(guī)定,實行義務兵役制,建立國防軍;1936年3月,公開破壞凡爾賽和約,派三營兵力占領萊茵非軍事區(qū)。1936年武裝干涉西班牙,建立柏林——羅馬軸心,簽訂德、日反共協定,結成了德、日、意三國法西斯聯盟。1938年3月11日吞并奧地利,9月29日簽訂慕尼黑協定,占領了捷蘇臺德區(qū)。1939年3月占領捷全境,并把侵略矛頭指向波蘭。希特勒的野心愈來愈大。為了穩(wěn)住蘇聯,避免兩線作戰(zhàn),于8月23日同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
1939年9月1日,德軍大舉侵入波蘭,發(fā)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由于德國擁有最現代化的軍事技術裝備以及先進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德軍順利進攻北歐、西歐和巴爾干,迫使歐洲陸強法國敗降,先后控制了歐洲十多個國家。被勝利沖昏頭腦的希特勒又于1941年6月22日發(fā)動侵蘇戰(zhàn)爭。1942-1943年,德軍先后在蘇德戰(zhàn)場、北非戰(zhàn)場、意大利戰(zhàn)場遭到慘致,希特勒不得不從戰(zhàn)略進攻轉為戰(zhàn)略防御,開始走了下坡路。1944年蘇軍大反攻和美、英開辟歐洲第二戰(zhàn)場,使德國處于兩線作戰(zhàn)的困境。7月20日,德軍一批高級將領策劃謀殺希特勒的政變,使他受到輕傷。希特勒大搞清洗,損傷了德國的戰(zhàn)爭機構,他自己也處于歇斯底里式的猜疑、狂暴與幻想之中,1945年初,反法西斯盟軍從東西兩線向柏林突進。4月30日,在攻入柏林的蘇軍距離總理官邸只隔兩條街時,希特勒舉槍自殺,結束了他罪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