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yīng)舉忌“落”字
作者: 劍鋒楊桂珍 【本書體例】
范正敏
范正敏,生平不詳。今據(jù)涵芬樓排印明抄本《說郛》著錄云:“宋范正敏,福州長溪縣令。”他著有《遁齋閑覽》一書,共十四卷,屬筆記小說。
柳冕秀才,性多忌諱。應(yīng)舉而同輩與之語,有犯“落”字者,則忿然見于詞色。仆人誤犯,輒加杖楚。常語“安樂”為“安康”。忽聞榜出,亟遣仆觀之。須臾,仆還,冕門迎問曰:“我得否乎?”仆應(yīng)曰:“秀才康了也!”
(選自《遁齋閑覽》)
士人柳冕,生性多忌諱。去參加科舉考試,同輩中誰如果提到“落”字,就會惹得他臉色難看、出言不遜。仆人如果無意中提到“落”字,柳冕就會鞭撻他。他常常把“安樂”一詞稱為“安康”。忽然聽說金榜貼出來了,柳冕馬上派仆人前去查看。不一會兒,仆人回來了,柳冕在門口迎候問道:“我考中了嗎?”仆人應(yīng)聲回答說:“秀才‘康’了”。
本篇作者以幽默諧謔的筆觸,揭示了封建科舉制度下封建士子追求功名的變態(tài)。
柳冕追求功名的變態(tài)心理,首先表現(xiàn)在柳冕的性格上,他“性多忌諱”,最怕人說:“落”字,因為說“落”字,就意味著“落第”,是很不吉利的。非但如此,有其忌必有其行,對同輩,是“忿然見于詞色”;對仆人,“輒加杖楚”。這些都表現(xiàn)了他重忌諱的變態(tài)心理。其次表現(xiàn)在他的言語上,他常語“安樂”為“安康”,因為安樂中的“樂”與落第的“落”字同音,為避諱,只得將“安樂”改為“安康”。以我們今天的觀點看來,這種改稱是大可不必的,而柳冕之所以這樣做,乃是由他在封建科舉制度下產(chǎn)生的變態(tài)心理所致。當(dāng)柳冕聽說考試的金榜貼出之后,馬上派仆人前去查看,冕門迎問曰:我得否乎?仆人曰:秀才康了也!這一簡短的對話利用諧音字表達(dá)了柳冕失第的事實,又與前面“性多忌諱”相呼應(yīng),從而使故事顯得渾然一體,又達(dá)到了幽默諷刺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