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郭沫若
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郭沫若
卓越的無產階級文化戰士、社會活動家、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歷史學家和古文字學家。原名開貞,號尚武,筆名郭沫若,四川樂山人。
郭沫若在前期的世界觀中,接受了泛神論思想,并且在創作實踐中體現出這種思想的影響。他在《三葉集》里說過: “我想詩人與哲學家底共通點是在同以宇宙全體為對象,以透視萬物底核心為天職;只是詩人的利器是純粹的直觀,哲學的利器更多一種精密的推理……”《女神》就是他受泛神論影響在創作上的具體實踐。
隨著現實斗爭的深入發展和對于馬克思理論的學習,郭沫若逐步清醒,從泛神論的橋梁上勇敢地邁向了社會主義革命的無產階級陣地。
“五四”以來,無論是在新詩領域還是在歷史劇領域,郭沫若是浪漫主義最強烈、最突出、最有特色的代表者。主情主義是他前期浪漫主義詩歌理論的一個重要內容。他強調“詩底主要成分總要算‘自我表現’”,所謂“自我表現”就是要表現詩人自己的個性、人格。詩要“創造‘人’”,要有“感情”的作用。郭沫若強調新詩的生命在于“自然流露”。他說,詩的創作貴在“自然流露”, “詩的生成如自然物的生成一般不當參以絲毫的矯揉造作,我想新體詩的生命便在這里。”
在戲劇理論方面,郭沫若充分注意到歷史與歷史劇二者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他指出:“史劇既以歷史為題材也不能完全違背歷史的事實。”但也注意到歷史屬于科學,歷史劇屬于藝術,二者“并不完全一致”。他還主張戲劇應該富有詩情,戲劇人物的性格應該具有詩意,戲劇語言則是詩化的語言。
郭沫若高度重視“五四”以后我國文藝界在理論批評方面的建設,在這方面也有其獨特的貢獻。他認為,首先要弄清楚文藝批評的性質和任務,批評家應該意識到自己肩負的重要使命。他指出,批評家必須具備三個條件:批評家應當具有“更深厚的同情”、 “更敏銳的感受性”、 “更豐富的知識”。他主張要做到實事求是地批評,要注意批評的“妥當性”,主要是批評家對作家及其作品要有準確的理解和科學的把握。真正的批評家要做到“謀理性與感性的統一”,“泯卻科學態度與印象主義的畛域。”對于那種“借批評以報復”或“借批評以捧場”的卑鄙行徑,應當予以譴責。
“五四”以后,他的審美批評既強調社會價值與政治價值,也不低估藝術的價值。他認為,思想意識是“文學的脊椎”,但意識體現在作品中,不是空洞的說教,也不是概念的演繹,思想必須與生活交織,才能化為血肉,化為“靈魂”。他曾提出了審美批評的原則:第一, “批評家總當抱著博大的愛情以對待論敵,或其它的對象,不當存一個‘唯我獨醒’的成見來拒絕人于千里之外”。第二,郭沫若反對批評家把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強加于人,他說,“批評家不能以自己的感受性為萬能而排斥一切。”第三,批評家應該提倡和鼓勵文藝創作題材的多樣化,藝術風格的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