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宗
中國佛教派別之一,以《華嚴經》立宗,故名。創始人為法藏。因唐武則天曾賜號法藏為“賢首大師”,故又稱“賢首宗”。華嚴宗基本教義是以物質世界為虛幻,以佛性為實有;以客觀事物為假,以精神本體為真。它對世界總的看法是“四法界”說,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法界”是指事物的性質或方面。所謂“事法界”是指現實的物質世界,華嚴宗認為它是虛幻不真的假象。“理法界”是唯一真實的本體,既是一切眾生成佛的依據,又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是萬物共同的本質和存在的根據。法藏以金獅子為例:金獅子是用金子做成的,其形相是現象,是虛假的;金子是本體,是真實的。金獅子相與金子,一假一真,互相包容而不妨礙,即“理事無礙法界”。這是對事物本質與現象關系的歪曲和詭辯,因為現象是本質的表現,也是客觀實在的,并非虛幻。理事說集中表現了華嚴宗的客觀唯心主義思想。
至于“事事無礙”說,則是對事物的同一性與差別性的歪曲。華嚴宗認為,既然事物都是本體“理”所顯現出來的幻象,每一現象都包容著本體“理”,因此各種事物也都是互相包容的,事物之間沒有差別,沒有對立,即“事事無礙”,也叫“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指事物的本體,本質或同一性;“一切”指事物的現象或差別性。其實同一性本身就包含著差別性,華嚴宗的“事事無礙”說夸大了同一性,否認了差別性,從而陷入了唯心主義與形而上學的詭辯。華嚴宗的哲學思想,對宋明理學,特別是對程、朱派有很大的影響。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日本僧人道浚攜華嚴章疏返國,本宗遂傳入日本。華嚴宗以《華嚴經》為主要經典,此外還有法順的《華嚴法界觀門》、法藏的《華嚴義海百門》、《華嚴探玄記》和宗密的《華嚴原人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