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陳壽與《三國志》》賞析
陳壽與《三國志》
【概說】
《三國志》是西晉時陳壽編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60年的歷史。
《三國志》共65卷,其中《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陳壽是晉朝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魏書》中為曹操、曹丕、曹睿分別寫了武帝紀、文帝紀、明帝紀,而《蜀書》則記劉備、劉禪為先主傳、后主傳。記孫權稱吳主傳,記孫亮、孫休、孫皓為三嗣主傳。
《三國志》取材精練,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對不可靠的資料進行了嚴格的審核,不妄加評論和編寫,慎重地選擇取材之源。
《三國志》同時也是一部文學巨著。它以簡練、優美的語言為我們繪制了一幅幅三國人物肖像圖,可讀性極強。
元末明初的羅貫中,結合《三國志》中相關的史料,搜集相關民間傳說,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成為今日通行的《三國演義》。
【故事錦囊】
陳壽出生于蜀國末期,從小聰慧好學,喜歡讀書。他的父親是馬謖的參軍,街亭失守后,陳壽的父親就受到髡(kūn)刑(剃去頭發,當時是種極具污辱性的處罰),并被逐出軍營。父親把他滿腔的義憤寄予到陳壽身上,對他要求非常嚴格。
在讀書過程中,陳壽通讀《尚書》和《春秋》,精細地研習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熟悉了寫作史書的方法。
后來,陳壽進入了蜀國的太學,拜當時著名的學者譙(qiáo)周為師,刻苦攻讀史學。蜀國滅亡后,陳壽步入中年,閑居家中埋頭讀書數年,開始構思《三國志》的創作。
西晉建立后,在司空張華的舉薦下,陳壽入朝任著作郎一職,負責編撰史書。他的人生從此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在寫作《三國志》之前,魏、吳兩國已經有本朝人寫的史書,蜀國還沒有自己的史書,從小生長在蜀國的陳壽積累了蜀國大量的資料,又補充進魏、吳兩國的資料,為寫作《三國志》準備了充足的條件。
陳壽史學功底和文學修養扎實,在《三國志》完成的時候,引起了轟動。晉惠帝下詔全國百姓都要抄寫《三國志》, 《三國志》中的故事很快在民間得以普及。陳壽備受世人贊譽,但也因秉筆直書得罪了很多權貴,晚年屢次被貶,仕途很不得志。公元297年,65歲的陳壽還沒趕回老家便病死在了洛陽。
如今,《三國志》中體現出的智慧與謀略已被應用在政治、軍事、商業等各個領域,體現出中華民族的集體智慧。
【知識庫】
三顧茅廬
東漢末年,劉備對諸葛亮仰慕已久,一直想去拜訪他。
一天,劉備、關羽、張飛來到隆中,恰巧諸葛亮不在,三人只好失望而歸。幾天后,聽說諸葛亮回來了,劉備三人立即備馬,冒著風雪又來到隆中,書童說諸葛亮被人請走了。三人又一次怏怏而回。一段時間后,劉備等人第三次前來拜訪時,諸葛亮正在午睡。張飛見了生氣地說:“我們在后院放一把火,看他還睡?!北粍渲浦沽?。他們三人恭敬地在臺階下等候,一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了蜀漢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