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儺儀”指的是什么
“儺儀”指的是什么
儺儀是古代驅鬼逐疫的儀式,字面意思來看是驅逐鬼疫,除災呈祥,而真正目的則是通過這種儀式活動來祈求風調雨順,陰陽調和,五谷豐登,天下太平。這一儀式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多種宗教、民俗和藝術相融合的文化形態的體現。
儺儀歷史悠久,早在殷墟卜辭中就有記載,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儺儀主要是為四季驅邪逐疫。周人認為人事的吉兇與自然的運轉緊密相關。四季變換,寒暑變異,瘟疫流行,鬼魂便會趁機作祟,所以在恰當的時候必須行儺以驅除邪惡。方相氏是儺儀中的主神。兩漢時,儺儀中出現了與方相氏相配的十二獸。魏晉南北朝直至隋唐,方相氏和十二神獸角色,開始由樂人扮演,儺儀隨之便加入了娛樂的成分。
儺儀一般在每年的最后一天舉行,其形式多樣,王室和諸侯代表國家舉行的叫“國儺”,全國上下一起舉行的叫做“大儺”,民間舉行的叫做“儺戲”。其中儺戲帶有濃厚的娛樂成分,而國儺最為隆重,場面也最為壯觀。由十至十二歲、身著黑上衣、紅褲子的男童,身披熊皮、帶著四只眼的假面具,一手揮戈,一手揚盾,排成大隊從宮室的角落起跳躍呼號,驅逐疫癘,一直轟趕出宮城,埋入大河,以求一年的平安吉祥。民間儺戲一直延續至今,云南、貴州、四川等地尤其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儺戲非常盛行,既保留了原始的痕跡,也添加了當代人的審美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