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
具有文學價值的歷史文獻。撰著者楊(或作陽、羊)衒之(生卒年不詳),南北朝北魏著名散文家,北平(今河北完縣)人。北魏時曾任撫軍府司馬,北齊時任期城郡守。北魏統治者自公元495年遷都洛陽以后,更加大量營建僧舍,至孝武帝末年,僅洛陽一地寺塔竟達一二六七所。后經爾朱榮,高歡兩次騷擾,佛寺建筑多毀于戰火。公元547年楊衒之重過洛陽,撫今追昔,感慨萬千,因撰《洛陽伽藍記》(“伽藍”,梵語譯音,即佛寺)。本書有今人周祖謨《洛陽伽藍記校釋》(中華書局出版)和今人范祥雍《洛陽伽藍記校注》(古典文學出版社版)本。全書共分城內、城東、城南、城西、城北五卷。體例有正文和自注之分,開史家親自作注的先例。后正文與自注混合,已難分辨。
《洛陽伽藍記》以描述北魏洛陽佛寺建筑的興廢沿革為綱,同時記敘了當時很多歷史事件,重要人物,地理風俗以及宗教神怪故事等,并采集了不少民間歌謠。其豐富的史料可補正史之不足,在文學方面本書也有一定的價值。書中對貴族統治者的荒淫奢侈生活有不少揭露。如《法云寺》寫河間王元琛公開和晉代生活最豪侈的石崇比豪富,說“不恨我不見石崇,恨石崇不見我!”“立性貪暴,志欲無限”的章武王元融和陳留侯李崇,貪取太后賞賜的絹匹,“負絹過任,蹶倒傷踝”。《高陽王寺》記丞相高陽王雍的腐朽享樂生活等。作者對這些丑行深惡痛絕,諷刺辛辣。這部書中也有不少封建糟粕,如宣揚因果報應,神像顯靈的宗教迷信等。本書描寫佛寺等各種建筑物,準確細膩,層次分明,文筆秾麗秀逸,繁而不厭,雖有較多的駢偶成分,但仍不失散文明白流暢的特色。如“永寧寺”條,描繪永寧寺建筑的壯麗和精美,繪聲繪色,歷歷如在目前,引人入勝。但通觀全書,其寫景手法也有重復雷同之病。本書還善于用簡潔的文字敘述故事,描寫人物。如《法云寺》一節寫軍樂家田僧超吹笳,劉白墮釀酒和元融的貪鄙等,著墨不多,人物卻栩栩如生,具有小說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