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亨
【介紹】:
德國作家通稱亨利希·曼,托馬斯·曼的哥哥。一八七一年五月二十七日生于盧卑克的一個富商家庭。曾求學于柏林和慕尼黑的大學。一八九三年赴法國、意大利旅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因反對帝國主義戰爭與弟弟托馬斯·曼著文公開論戰,幾乎導致手足之情破裂。一九一八年,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他為此熱烈歡呼,并撰文宣傳自己的民主主義主張。從一九二四年起,他把目光轉向社會主義蘇聯,從中看到了實現民主理想的希望。一九三三年希特勒上臺,亨利希·曼被開除普魯士作協。在流亡國外期間,他同高爾基等著名作家一起,積極從事反法西斯斗爭。一九三八年任巴黎“德國人民陣線”主席,一九四〇年定居美國。一九四九年被選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藝術科學院主席,次年三月十二日逝世。亨利希·曼的思想經歷了一個不斷向上的發展過程。他從資產階級的叛逆者的立場起步,發展成為激進的民主主義戰士,最后在政治和道義上靠近了社會主義。他一生寫了十九部長篇小說,五十五篇中、短篇小說,十一部劇本和大量政論、散文。主要作品有:《在懶人樂園里》(1900)、《臣仆》(1911-1914)、《垃圾教授》(1905)、《大事業》(1930)、《亨利四世》(1935-1938)等長篇小說和著名論文《左拉論》(1915)。《在懶人的樂園里》是作者的第一部社會諷刺小說,它用漫畫式的筆法描寫一個外省大學生在柏林的浮沉,展示了誘人墮落的都市生活,嘲諷了十九世紀九十年代柏林的交易所和新聞界。這部小說的風格與主題同莫泊桑的《俊友》,巴爾扎克的《幻滅》十分相似。代表作《臣仆》是亨利希·曼的《帝國》三部曲的第一部,另外兩部是《窮人》(1917)和《首腦》(1925)。小說主人公赫斯林是造紙廠老板的兒子,自幼怯懦而殘忍,在強者面前是奴才,在弱者面前是暴君,為了金錢、權勢和地位,他玩弄權術,投靠權貴,踐踏對手,充當順從的德意志帝國的臣仆。赫斯林的性格集中體現了帝國主義階段德國資產階級的本質特征。小說藝術上以辛辣的諷刺,漫畫式的夸張,外形特征與內心世界的對比描寫為主要特點。《亨利四世》屬于歷史小說,全書由國王亨利四世的青年時代》(1935)、《國王亨利四世的完成》(1938)等兩部組成。作品取材于十六世紀法國宗教戰爭,塑造了一個真正代表民族利益的領袖人物的形象。其深刻的思想內容和感人的藝術力量,對反法西斯主義的斗爭起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