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楊格
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楊格
愛德華·楊格(EdwardYoung,1683—1765)英國啟蒙運動時期詩人,感傷主義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溫切斯特附近的一個牧師家庭。后來加入教會,成為英王宮廷牧師之一。其長詩《哀怨,或關于生命、死亡和永生的夜思》(簡稱《夜思》)出版后,曾轟動歐洲。此詩寫喪妻失女之痛,有濃厚的感傷情緒;作者沉溺于宇宙幻滅的痛苦之中,以靈魂不死之說作為唯一的安慰。論文《試論獨創性作品》基本上代表了感傷主義的文藝主張。這個流派對啟蒙運動的理性主義喪失信心,也反對僵化的古典主義,主張以感情代替理性,把抒發個人感情、內心活動提到首位,強調個性和個人精神生活的自由。
楊格首先從獨創和摹仿的對比中,強調要發揮作家的個性和創造力。指出作家不要畏懼古典作家而束縛自己,不要過分夸大他們的智慧而貶低自己的理解力。認為摹仿自然是獨創性的寫作。摹仿別的,古典的作家是應該丟棄的。指出獨創最可貴,而摹仿只不過是復寫,沒有生命力。摹仿會產生三種有害后果:一是步前人之后塵,二是違背自然,三是使自己貧乏和驕傲。至于為什么缺少獨創性的作品,他認為是歷代留下的“經典著作”占據了人們的注意力,使人們產生了成見,受到威脅,失去了判斷力和自信心的緣故。他提出要大膽地和古典作家分庭抗禮,認為“愈和他們相異,愈能和他們達到同等的優越成就”, “愈少抄襲古典名作家,就愈象他們”。其次,他認為獨創和天才不可分,要做到獨創,必須靠天才。“因為除了天才之外,沒有別的陽光能使有獨創性的作品成長”。超越傳統、法規、權威是天才的表現。天才的特點應在于有“不合傳統標準的優美,和不曾有過的優越”。他認為天才的作品之所以特別動人,一是由于作者有親切的感受和真實的感情,二是植根于遵照自然和發展中的生活。因此他號召作家熟讀兩本書——自然和人,認為這才是創作的源頭。
總的看,楊格的理論反對盲目崇拜和模仿古人,力求創新;重視感情和天才,表達了當時開始影響文學界的前期浪漫主義思潮的一個重要方面,為十九世紀初浪漫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