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學社團
新文學革命初期,沒有專門的文學社團和文學刊物。首倡文學革命的《新青年》,初名《青年雜志》,創刊于1915年,陳獨秀主編;1916年改名時,始以“新青年社”名稱出現。它在新文化運動中影響最大,也為文學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孔乙己》、《藥》及一些雜文,都發表在這個刊物上。但就性質論,只是一個綜合性的刊物。1918年底成立的新潮社,由北京大學部分師生組成,有傅斯年、羅家倫、楊振聲等,受到李大釗同志的支持,所出《新潮》(1919月刊,雖也提倡新文學、發表新文學作品,但也不是“純文藝”刊物。1921年以后,始有專門文學社團和“純文藝”刊物問世,其中,成立最早、影響最大的是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兩大文學社團。它們成員多,歷史久,并自成流派。此外,比較活躍并有影響的:在北京,有魯迅、孫伏園、錢玄同、周作人、川島等組成的語絲社,出版《語絲》周刊,提倡“自由思想,獨立判斷”,注重社會批評和思想批評,在同封建勢力和買辦文人斗爭中發揮了戰斗作用,所刊文藝性短論和隨筆體散文,頗具特色,形成一種風格潑辣幽默的“語絲文體”,對散文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有魯迅為培養新生力量親自創辦和支持的未名社,有韋素園、李霽野、臺靜農、曹靖華等參加,發行《未名叢刊》、《未名新集》,先后出版刊物《莽原》和《未名》,發表創作、翻譯介紹外國——主要是俄蘇文學;有陳煒謨、陳翔鶴、馮至、楊晦、蔡儀等先后組織的淺草社和沉鐘社,先后出版《淺草》(上海)和《沉鐘》(北京),接受創造社影響,具有浪漫主義傾向,被魯迅稱為“將真和美唱給寂寞的人們”,“最堅韌、最誠實,掙扎得最久”的文學團體;還有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等組織的新月社,在《晨報副刊》創辦《詩刊》、《劇刊》,受西方唯美主義文藝思潮影響較深,在新格律詩的探索和實踐上取得了成就;在上海,有歐陽予倩等組織的民眾戲劇社和田漢的南國社;有胡山源等組成的彌灑社,出版《彌灑》月刊和創作集;在杭州有潘漠華、應修人、汪靜之和馮雪峰組成的湖畔詩社,出版詩集《湖畔》、刊物《支那二月》;在天津有趙景深、焦菊隱等組織的綠波社,先后出版《詩壇》、《綠波》和《小說》;在武昌有劉大杰等組織的藝林社,出版《藝術》旬刊。從1924年起,還出現一批提倡革命文學或具有鮮明革命傾向的文學社團,在上海有蔣光慈、沈澤民等組織的春蕾社,于《民國日報》副刊《覺悟》上出版《文學專號》;在杭州有之江大學學生組織的悟社,出版《悟》;在北京有勞動文藝研究會,出版《火球旬刊》。這些文學社團成員絕大多數是學生、教師、職員等小資產階級文學青年,反帝反封建是其主導傾向,在文學上從歐美俄蘇作家作品接受影響較普遍,其文學思想和創作風格或接近文學研究會的現實主義,或傾向創造社的浪漫主義,也有接受象征主義、唯美主義影響,形成較為復雜的小流派,但不足以同上述兩大主潮相對抗。這一時期大部分社團并無嚴密的組織,系統的理論,成員的思想觀點也不盡同,在發展過程中,有人大步向前,成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家,有的不能與時俱進,甚至倒退、墮落,但多數人則能堅持愛國的民主的進步立場,堅持“五四”文學革命的優良傳統,為促進新文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