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學唯物主義
人本學是關于抽象的人的學說,以人本學為中心而建立的哲學唯物主義,就叫人本學唯物主義。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車爾尼雪夫斯基是主要代表人物,他們的哲學是人本學唯物主義的最高發展形式。
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唯物主義,是在批判宗教神學和反對唯心主義哲學的斗爭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認為,世界上除了自然界和人之外,再沒有其他東西。宗教的上帝是人的自我異化的產物,是人的自身本質的虛幻反映。上帝的本質是人的本質,神學就是人本學。它反對把人分割為兩種獨立的實體即物質實體和精神實體的二元論,也反對使物質從屬于精神的唯心主義,而認為人是“靈魂和肉體的統一”,思維和存在的統一,靈魂是肉體的屬性,思維從存在而來,從而得出了物質是第一性的唯物主義結論。
車爾尼雪夫斯基吸取了費爾巴哈人本學唯物主義思想,認為人的機體是靈魂和肉體、心理和生理兩個方面構成的統一體。這兩個方面之間,肉體決定靈魂,生理決定心理,人的心理現象只不過是人的機體活動的結果。他還認為,無機界和有機界、植物和動物、動物和人是統一的,人是統一的自然界的一部分。從而堅持了唯物主義一元論,反對了認為人的精神是超自然的唯心主義觀點和精神與物質并存各不相涉的二元論觀點。
人本學唯物主義在反對宗教神學和唯心主義、二元論的斗爭中,起了積極的、進步的作用。但是,它不是把人了解為處于具體歷史環境和社會關系中的現實的人,而是了解為生物學上的自然的人,了解為抽象的、一般的人,其了解和論證問題的方法也是形而上學的,因此,不可能真正說明宗教的本質,也不能徹底批駁唯心主義,發揮唯物主義思想。列寧說:“費爾巴哈和車爾尼雪夫斯基所用的術語——哲學中的人本主義原理——是狹隘的。無論是人本主義原理,無論是自然主義,都只是關于唯物主義的不確切的膚淺的表述。”(《列寧全集》第38卷第7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