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軍
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中建立的以曾國藩為首的封建軍閥武裝。太平天國革命爆發后,清政府指令各省舉辦團練,1853年1月,曾國藩以在籍侍郎奉旨到長沙,幫助湖南巡撫辦理全省團練。他以原湘鄉練勇為基礎,擴充編練,于1854年2月底編成水陸兩軍,其中陸軍十三營六千五百人,水師十營五千人,另有夫役、工匠等,總計全軍一萬七千人。湘軍構成特點是:組織上以地域和宗法關系為紐帶,利用封建個人隸屬關系,由曾國藩指定統領一人,統領自選營官,營官自選哨官,哨官自選什長,什長自選勇丁,全軍各級層層相依,用這種辦法加強湘軍內部團結;思想上以程朱理學作為精神支柱,將領選用諳習程朱理學的封建知識分子,士兵則多用“樸實少心竅之人”,處理將士之間的關系也以“綱常”、“名教”為準則,以便訓練他們為保衛“圣道”而戰;軍紀上則縱兵搶掠,嗜殺成性,每破一城,不分良莠,皆喪身于鋒刃。上述特點使湘軍成為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的一支主要反動武裝。1853年3月正式出戰,主要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活動,爭奪武漢、九江、安慶等戰略要地,從長江上游逼進天京,曾屢敗于太平軍。1860年后,湘軍依靠英、法、俄、美侵略者的支持,與李鴻章的淮軍協同作戰,于1864年共同絞殺了太平天國革命。湘軍在鎮壓革命的過程中人數不斷擴充,但在攻占南京后,已腐敗不堪,加上曾國藩怕受清廷猜忌,裁撤二萬五千余人,后來鎮壓捻軍又被殲滅不少。余部經左宗棠建議編為防軍的一部分。可參看羅爾綱:《論湘軍》,《晉陽學刊》,198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