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婆羅多
意為“偉大的婆羅多族”,古印度史詩。與《羅摩衍那》并稱為印度兩大史詩。共十萬頌(每頌兩行),曾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的史詩。內容包羅萬象,成為古代印度的詩體百科全書,是印度奴隸制上升時期全部思想和藝術成就的總集。它被稱為“最初的歷史傳說”。傳說中的作者是毗耶娑,意為廣博仙人。其實這部巨著絕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成書年代很難確定,一般被認為是印度奴隸制王國紛爭時代的產物。其中有些故事來源很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很久,但成書當在公元以后,并在公元前后幾百年間逐漸定型。這部大史詩是用對話體寫成的,仿佛是可以演唱的戲劇。全詩由一個“歌人”背誦下來,并歷代口耳相傳。全詩共有十八篇,每篇又分為一些較短的篇章,各篇章長短不一,大小篇將近一百。史詩思想內容幾乎無所不包,從大的方面劃分為三個層次:首先是英雄史詩,為史詩的中心故事,但只占全部篇幅的五分之一;其次是大量的插話,包括神話、傳說、寓言、故事等二百個左右;此外還有祭司和其他知識分子的非文學著作,如有關哲學、政治、道德、法律、宗教等方面的文章論著。英雄史詩以印度的歷史傳說為題材,史詩中描寫的戰爭可能發生在公元前十三世紀至十一世紀間,當時印度北方各民族都參加了,大戰地點在今天的德里附近,史稱“俱盧之野”。史詩的基本情節是婆羅多族后裔為爭奪王位而引起的沖突和戰爭。瞎子持國與般度兄弟二人為婆羅多族的后裔。前者有子百人,稱為俱盧族,長子叫難敵;后者有子五人,稱為婆羅多族,長子叫堅戰。老王去世后因持國眼瞎,由般度繼位。不久般度逝世,因其子尚幼,由持國為王。般度五子長大之后要求王位,引起俱盧族百子的不滿,長子難敵不肯,要霸占王位,因此陰謀消滅般度五子。般度五子中計被迫流放十二年。在流放的第十三年他們找到了一個盟國,與俱盧族談判要求歸還國土,難敵堅決不同意。于是雙方準備戰爭,各有同盟參加。大戰打了十八天,俱盧族徹底失敗,百子全部陣亡。般度長子堅戰繼承王位后舉行了隆重的贖罪的馬祭并將王位傳給孫子。般度五兄弟和他們的妻子黑公主一起向雪山前進。除長子堅戰和他的一條狗以外,其余幾人相繼在途中死去,堅戰和那條狗到達目的之后被天神接到了天上。最后兄弟五人在天上相聚,都成了神。英雄史詩通過王國統治者內部的斗爭和各國之間的斗爭,反映了印度奴隸制王國由分立趨向統一的社會狀況,突出地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要求國家統一的強烈愿望。史詩歌頌了英雄人物,贊美了正義斗爭;對弱小的、被侮辱的、被流放的人予以同情,譴責了強權的、壓迫的、高高在上的統治者。穿插故事中的名篇為《那羅傳》和《莎維德麗傳》,它們的共同內容為描寫國王的失勢與得勢,贊揚理想女性的堅貞、智慧、勇敢等美德。史詩也包含一些思想方面的糟粕,還有一些宗教說教,如宣揚出家、苦行、戒殺等。《摩訶婆羅多》歷來被印度教徒視為圣書,被印度人民視為民族的瑰寶,它對印度人民的精神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