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藝術論》
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藝術論》
是列夫·托爾斯泰重要的文藝美學著作。寫于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作者在書的最后一節中曾講到:早在十五年前他就想寫這部論著,但當時對藝術問題認識還不明確,雖然六、七次動筆去寫,但都半途而廢了。直到八十年代,人民群眾中的民主思潮日漸高漲,作者本人的民主主義藝術觀也逐漸鞏固,才最后完成這部很有影響的理論著述。
《藝術論》是從探討美的定義入手的,這是因為當時流行著美是藝術的理論基礎,藝術的最終目的是創造美的觀點,不弄清什么是美的問題,就無法說清楚什么是藝術。托爾斯泰列舉了從“美學之父”鮑姆加通開始各種美學體系給美下的定義,逐一分析了這些定義的合理的與不合理的因素。雖然最后他本人也沒能發現美的奧秘,給美下個規范定義,但這對美的深入探討無疑起了很強的誘引作用。托爾斯泰對美的認識,側重在美的感性特征,強調美是我們感到快適的東西,這當然是極其片面的,但他明確地肯定了美的可感性和形象性的特點,這對那些把美視為神秘的、不可知的等等觀點,是很有力的否定。
《藝術論》最重要的貢獻或者說對后來影響最大的理論觀點是它關于對藝術的論述。究竟藝術是什么和美是什么一樣,盡管無數的理論家苦心孤詣地進行研究,寫了無數的專著進行論述,但它始終還是個謎。托爾斯泰出于對藝術史的深入研究和自己審美創造的實際體驗,明確地表示: “作者所體驗過的感情感染了觀眾或聽眾,這就是藝術。”為了說得更清楚,他打了一個比方:一個男孩遇到狼而受到驚擾,他把遇見狼時的情景、環境以及當時的心情敘述出來,又描述了狼的形狀和動作以及他與狼的距離等等。如果這個男孩子再度體驗了他所體驗過的感情,并為之感染了聽眾,那么這一切就是藝術。假如這個男孩根本沒遇到過狼,但他能繪聲繪色描述出想象中見到狼時的恐懼情景,并且使得聽者也經歷了這種實際不存在的情感體驗,這也同樣是藝術。托爾斯泰為藝術下的定義的核心是感情。不管各種各樣的情感是強是弱,是好是壞,只要它們感染了讀者、觀眾、聽眾,就都是藝術的對象。簡言之,藝術就是感情。托爾斯泰的這種觀點,形成了一種對藝術本質很有影響的看法,那就是藝術是情感的物化,并且通過情感去發揮藝術的審美教育功能。這種規范雖然不全面也不嚴密,但他確實看到了藝術最顯著的特征以及實現藝術效應的特有的方式。 “文貴有情”這是藝術審美創造的一條普遍性的原則。
托爾斯泰在《藝術論》中,不但表明了自己對藝術的看法,主張文學要面對現實,面對人民,堅決反對“純藝術”論,反對形式主義,頹廢主義、自然主義等流派,捍衛了現實主義的美學原則,而且又詳盡地分析了當時文藝的倒退及其原因,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對藝術的破壞,使藝術和人民、藝術家與勞動人民相分離,把藝術變成少數人享樂的工具,耗費了青年人的才智和精力,也給社會帶來巨大的負擔和犧牲。這種立論當然是進步的,顯示了作家的民主主義傾向。可惜他在分析具體原因時卻跌入宗教道德的泥坑中,把對宗教信仰的動搖看作是藝術退化的根本,用宗教道德的要求去衡量文藝的好壞,這顯然是荒唐的。這也正是托爾斯泰世界觀復雜矛盾的表現。此外,在《藝術論》中他主張表現全民的感情,建立全民的文藝,并把這種全民文藝作為自己最高的藝術理想,這在實際上也是不可能的。《藝術論》中涉及許多古代和當代的美學家、作家、藝術家,托爾斯泰為了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對這些人的褒貶失當之處也是不少的,比如對易卜生、貝多芬、瓦格納等人作品的否定,反映了他對藝術史研究上的粗疏和自己的偏見。
《藝術論》在當時很有進步意義,也曾受到一些反對派的攻擊,但一些先進的文化人士卻給予很高的評價。蕭伯納就說過: “凡是真正精通藝術的人,都能在這本書里辨認出這位大師的聲音來”。